傳說中吉爾吉斯境內的托克馬克城,是唐朝詩人李白的故鄉。(示意圖/TVBS資料畫面)
李白其實是黑戶偷渡客?浪漫詩人的身世之謎
天寶元年(七四二年)七月,皇帝陛下突然召見了當時的吏部侍郎,交給他一篇詩文,並再三囑咐道,務必要把這個作者找到,且盡快送入宮中,與自己相見。侍郎大人很少見到皇帝如此急不可待的樣子,於是他打開了這篇文章,接著他跟皇帝陛下一樣驚嘆不已。天底下竟有人能寫出此等文字!這位侍郎被深深地驚豔到了,而他的腦海中也深深刻印下了這個名字—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文學巨匠之一。請注意,在這兩個稱呼的後面,僅有後者加上了之一。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是讀李白的詩長大的,但相信大部分人對於李白這個人的了解遠不如對其詩了解得多,大家對李白的生平了解應該還在國語課本的範疇內,或是稍微多一點。
說句老實話,我也一樣。不過,這真的不能怪我不好好讀史書,因為大名鼎鼎、幾乎婦孺皆知的李白是一個實實在在生平不明的人,用現代的話來說,這孩子就是個黑戶啊,出生地、出生日期、父母情況、家庭背景,史料皆未註明。但是,與之相關的傳聞、傳說卻很多很多。其中流傳度比較高的說法有兩個。
 
第一種說法是,李白生於唐朝安西四鎮中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托克馬克城西南),他的祖先是西涼武昭王李暠,也就是說,李白和李唐皇室五百年前是一家,和李隆基算得上親戚。當然,也有人藉此推測,李白很可能是李建成或李元吉的後人,因玄武門之變,舉家遠赴西域避難。鑑於這一推斷本身就如同偵探小說,極為複雜,可以講上一天,本章就不詳述了。
至於第二個說法,雖然不是特別傳奇,但在我看來,倒也極為勵志。此一說法認為李白的家族是隋末大亂期間,為躲避戰火遷居西域,在西域生活奮鬥了八十多年後,終於成功,成為當地的富商,出於對祖國故土的懷念,這一家子不遠萬里又從西域遷回了故鄉,並恢復原來的漢姓,於是李白就以大唐公民的身分降生在劍南道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鎮)。
其實,對於第一種說法,史學界一直抱持懷疑,至於原因,後面會詳細說到。倒是第二種說法,個人以為比較可靠。退一步講,從現有的史料來看,李白至少在四歲到二十四歲期間是在巴蜀之地生活成長的,而且從他的詩文來看,他也確實是將蜀地視為故鄉。
所以,我們應該不用擔心,一夜之間被其他國家單方面宣布李白是他們國家的偉大歷史人物。李白家祖上的具體來歷是搞不清了,不過李白這個名字的來歷卻很明確。
據說,李白出生的時候,他母親夢見了太白金星,因此給他取字太白。古語有云:「不凡之子,必異其生;大德之人,必得其壽。」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前,家裡人夢見過什麼日月星辰、飛禽走獸,或是神仙佛道,這個孩子長大後一定不一般。比如隋煬帝楊廣在降生前,他的媽媽獨孤皇后就夢見了豬婆龍(古人又稱作鼉,即今日的揚子鱷),後來成了一朝天子;又如劉武周出生前,其母夢到一隻雄雞入懷,後來生下了割據一方的劉武周;再比如明代最傑出政治家兼最優秀內閣首輔張居正,他誕生前幾天,家人曾夢見一隻白龜。這類的例子在歷史上還有很多很多,但李白的家人卻一度認為李白是個例外。因為李白小時候簡直和讀書二字不共戴天,在十歲以前,他基本上是處於瘋玩的狀態。不過,十歲那年,一件事澈底改變了這一局面。
許多人可能自以為知道我接下來要講的事,但我要說的不是你想的那件事。
小李白看老奶奶拿鐵杵磨針的故事,在唐朝並沒有記載,直到四百多年後的宋代,才第一次出現在宋人編撰的書籍裡,因此這個逸聞的真實性是相當有待商榷的,而我要講的則是出自李白本人的描述。
 
據李白所說,他十歲左右的時候,家裡的大人讓他朗誦了一篇文章。讀完後李白被這篇文章澈底打動了,那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私心慕之),自此便開始真正用心學習,如飢似渴地閱讀各種經典作品。
是什麼文章有如此魔力,竟讓李白改弦更張,愛上學習呢?這篇有魔力的文章正是流傳千古的漢賦名篇〈子虛賦〉,作者就是漢代的大文豪司馬相如。僅憑一篇文章(還是幾百年前寫下的)就把李白推上了文學之路,為大唐找回一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司馬相如真可謂功德無量,讓人佩服得緊。
自折節向學之後,李白就此一發不可收拾,不但博覽群書,還廣泛發展興趣,特別是對遊俠縱橫以及道家的神仙方術情有獨鍾。而為了落實闖蕩江湖的夢想,李白特意去學習了劍術,按照李白自己的說法,他「十五學劍術,遍干諸侯」,所以練到二十四歲時便「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李白的劍法水準如何也有爭議,有人說李白不僅是位才華橫溢的大詩人,也是位技藝精湛的劍術家,在當時可以排在第二(排第一的是李白的師父、唐代第一劍客裴旻),且有實戰經驗,曾有人想要砍他,結果被他手刃數人。
但也有人說,這是李白為了出名而刻意炒作。要知道,大唐畢竟是個法治社會,如果李白真的殺過好幾個人,那其後他公然到處遊歷、拜會高官的行為無異於自投羅網,嫌命太長。所以,這部分人(主要以專家學者為主)認為李白的確練過兩下子,還可能在年輕時真的參與過街頭幹架鬥毆,但「脫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什麼的,較像是文學誇飾,並非真有其事。
 
李白到底是不是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暫且不管,當年二十出頭的李白卻是做了一件讓現代同齡年輕人大都無比豔羨的事—周遊天下。
早在二十一歲那年,李白就出來溜達了。最初,他遊歷的範圍主要是家鄉所在的巴蜀一帶。他先跑到蜀中最大的城市成都去瞻仰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司馬相如的琴臺,順便還去拜訪了另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揚雄的故居。緊接著,詩人的腳步逐漸遍及蜀中各地,沒兩年的功夫,江油、劍閣、梓州,這些見證歷史滄桑的著名地點都留下了李白的足跡,以及他早期的詩。
看盡巴山蜀水,年輕的李白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在回家歇息的那幾天,李白意識到,是時候出去了。拜別了父母家人,李白開啟了新的旅程,這一年,他二十四歲。這個年紀出去旅遊,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是件無法理解的事情,因為大部分在他這個年紀的人大多專注於同一件大事—考科舉。
事實上,李白雖然被定義為浪漫主義詩人,卻非像許多人印象中的那樣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功名其實一直也是李白重要的人生追求。他老人家之所以始終沒有前去參加科舉考試,倒不是因為不屑,而是因為不能。
前面就講到了,李白是個真正的黑戶,這句話真的不是在開玩笑,因為當年他們家回到祖國,並非透過官方管道,而是自己偷偷跑回來的,這種行為放在現代叫做偷渡。
當然了,在幾百年前的唐代,這算不上是件大事情,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天子眼中,天下都是他的,這個世界上也就一個大唐配得上「國家」一詞,因而「偷渡」這一罪名並不成立。
雖然如此,但麻煩還是有的。由於是外地遷居而來,李白一家戶口名簿上的類別一欄寫的是客籍,而客籍在當年是不怎麼受待見的,在社會上的地位相當於二等公民,以至於李白父親這樣比較成功的商人,在地方上被稱呼為李客,所以現存的某些資料上,李白父親的名字被記作李客。再加上唐代還有一條明文規定,「工商雜類」家庭背景的子弟不得參加科舉。因而這兩點加在一起,就注定了李白終生與科舉無緣。
而這一點在我看來恰恰是李白家族身分的最好證明,假使真如李白本人所言,他是涼武昭王李暠的後代,那麼只要像當年的劉備劉皇叔一般向朝廷遞交一些資料,證明你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和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有一個共同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李白不但可以一舉扔掉賤民子弟的帽子,還可能被編入宗譜,成為朝廷認可的宗室。
若有了宗室的身分,那情況就不一樣了。在唐代,但凡宗室皇族出身,只要皇帝陛下不嫌棄你,基本上是立了功有人記,出了事有人保,只要老老實實不搞事,幾十年下來,即便工作內容只是列席簽字、蓋章應酬,保守估計最後也能混到個五品上下,沒準身後還能等到一個還算不錯的諡號(這也是青史留名的主要形式之一),特別是像李白這樣有特殊才華的文學天才來說,出人頭地、揚名立萬會更加方便快捷些。但就是這條特別簡單的捷徑,李白偏偏沒有嘗試,反倒是選擇了一條既不怎麼光彩又難以大放異彩的路—四處託關係求官,甚至直接寫首詩向陌生的朝中大員求引薦。
明明有一手好牌,為什麼不用呢?合理的解釋只有一個:所謂的「涼武昭王九代孫也」不過是李白自抬身價的說詞,完全經不起查家譜的檢驗。當然,在那個依舊比較看重家世出身的社會裡,裝一下並不會有損這位大詩人的整體形象,畢竟大家都如此。比如稍晚一些的另一位唐朝大詩人白居易,還時常吹噓自己是戰國超級名將白起的後代呢。
※本文由《高寶書版》授權,節錄自:【這個唐朝很有戲【卷四】】一書,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開啟小鈴鐺 TVBS YouTube頻道新聞搶先看 快點我按讚訂閱~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天寶元年(七四二年)七月,皇帝陛下突然召見了當時的吏部侍郎,交給他一篇詩文,並再三囑咐道,務必要把這個作者找到,且盡快送入宮中,與自己相見。侍郎大人很少見到皇帝如此急不可待的樣子,於是他打開了這篇文章,接著他跟皇帝陛下一樣驚嘆不已。天底下竟有人能寫出此等文字!這位侍郎被深深地驚豔到了,而他的腦海中也深深刻印下了這個名字—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文學巨匠之一。請注意,在這兩個稱呼的後面,僅有後者加上了之一。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是讀李白的詩長大的,但相信大部分人對於李白這個人的了解遠不如對其詩了解得多,大家對李白的生平了解應該還在國語課本的範疇內,或是稍微多一點。
說句老實話,我也一樣。不過,這真的不能怪我不好好讀史書,因為大名鼎鼎、幾乎婦孺皆知的李白是一個實實在在生平不明的人,用現代的話來說,這孩子就是個黑戶啊,出生地、出生日期、父母情況、家庭背景,史料皆未註明。但是,與之相關的傳聞、傳說卻很多很多。其中流傳度比較高的說法有兩個。
第一種說法是,李白生於唐朝安西四鎮中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托克馬克城西南),他的祖先是西涼武昭王李暠,也就是說,李白和李唐皇室五百年前是一家,和李隆基算得上親戚。當然,也有人藉此推測,李白很可能是李建成或李元吉的後人,因玄武門之變,舉家遠赴西域避難。鑑於這一推斷本身就如同偵探小說,極為複雜,可以講上一天,本章就不詳述了。
至於第二個說法,雖然不是特別傳奇,但在我看來,倒也極為勵志。此一說法認為李白的家族是隋末大亂期間,為躲避戰火遷居西域,在西域生活奮鬥了八十多年後,終於成功,成為當地的富商,出於對祖國故土的懷念,這一家子不遠萬里又從西域遷回了故鄉,並恢復原來的漢姓,於是李白就以大唐公民的身分降生在劍南道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鎮)。
其實,對於第一種說法,史學界一直抱持懷疑,至於原因,後面會詳細說到。倒是第二種說法,個人以為比較可靠。退一步講,從現有的史料來看,李白至少在四歲到二十四歲期間是在巴蜀之地生活成長的,而且從他的詩文來看,他也確實是將蜀地視為故鄉。
所以,我們應該不用擔心,一夜之間被其他國家單方面宣布李白是他們國家的偉大歷史人物。李白家祖上的具體來歷是搞不清了,不過李白這個名字的來歷卻很明確。
據說,李白出生的時候,他母親夢見了太白金星,因此給他取字太白。古語有云:「不凡之子,必異其生;大德之人,必得其壽。」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前,家裡人夢見過什麼日月星辰、飛禽走獸,或是神仙佛道,這個孩子長大後一定不一般。比如隋煬帝楊廣在降生前,他的媽媽獨孤皇后就夢見了豬婆龍(古人又稱作鼉,即今日的揚子鱷),後來成了一朝天子;又如劉武周出生前,其母夢到一隻雄雞入懷,後來生下了割據一方的劉武周;再比如明代最傑出政治家兼最優秀內閣首輔張居正,他誕生前幾天,家人曾夢見一隻白龜。這類的例子在歷史上還有很多很多,但李白的家人卻一度認為李白是個例外。因為李白小時候簡直和讀書二字不共戴天,在十歲以前,他基本上是處於瘋玩的狀態。不過,十歲那年,一件事澈底改變了這一局面。
許多人可能自以為知道我接下來要講的事,但我要說的不是你想的那件事。
小李白看老奶奶拿鐵杵磨針的故事,在唐朝並沒有記載,直到四百多年後的宋代,才第一次出現在宋人編撰的書籍裡,因此這個逸聞的真實性是相當有待商榷的,而我要講的則是出自李白本人的描述。
據李白所說,他十歲左右的時候,家裡的大人讓他朗誦了一篇文章。讀完後李白被這篇文章澈底打動了,那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私心慕之),自此便開始真正用心學習,如飢似渴地閱讀各種經典作品。
是什麼文章有如此魔力,竟讓李白改弦更張,愛上學習呢?這篇有魔力的文章正是流傳千古的漢賦名篇〈子虛賦〉,作者就是漢代的大文豪司馬相如。僅憑一篇文章(還是幾百年前寫下的)就把李白推上了文學之路,為大唐找回一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司馬相如真可謂功德無量,讓人佩服得緊。
自折節向學之後,李白就此一發不可收拾,不但博覽群書,還廣泛發展興趣,特別是對遊俠縱橫以及道家的神仙方術情有獨鍾。而為了落實闖蕩江湖的夢想,李白特意去學習了劍術,按照李白自己的說法,他「十五學劍術,遍干諸侯」,所以練到二十四歲時便「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李白的劍法水準如何也有爭議,有人說李白不僅是位才華橫溢的大詩人,也是位技藝精湛的劍術家,在當時可以排在第二(排第一的是李白的師父、唐代第一劍客裴旻),且有實戰經驗,曾有人想要砍他,結果被他手刃數人。
但也有人說,這是李白為了出名而刻意炒作。要知道,大唐畢竟是個法治社會,如果李白真的殺過好幾個人,那其後他公然到處遊歷、拜會高官的行為無異於自投羅網,嫌命太長。所以,這部分人(主要以專家學者為主)認為李白的確練過兩下子,還可能在年輕時真的參與過街頭幹架鬥毆,但「脫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什麼的,較像是文學誇飾,並非真有其事。
李白到底是不是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暫且不管,當年二十出頭的李白卻是做了一件讓現代同齡年輕人大都無比豔羨的事—周遊天下。
早在二十一歲那年,李白就出來溜達了。最初,他遊歷的範圍主要是家鄉所在的巴蜀一帶。他先跑到蜀中最大的城市成都去瞻仰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司馬相如的琴臺,順便還去拜訪了另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揚雄的故居。緊接著,詩人的腳步逐漸遍及蜀中各地,沒兩年的功夫,江油、劍閣、梓州,這些見證歷史滄桑的著名地點都留下了李白的足跡,以及他早期的詩。
看盡巴山蜀水,年輕的李白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在回家歇息的那幾天,李白意識到,是時候出去了。拜別了父母家人,李白開啟了新的旅程,這一年,他二十四歲。這個年紀出去旅遊,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是件無法理解的事情,因為大部分在他這個年紀的人大多專注於同一件大事—考科舉。
事實上,李白雖然被定義為浪漫主義詩人,卻非像許多人印象中的那樣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功名其實一直也是李白重要的人生追求。他老人家之所以始終沒有前去參加科舉考試,倒不是因為不屑,而是因為不能。
前面就講到了,李白是個真正的黑戶,這句話真的不是在開玩笑,因為當年他們家回到祖國,並非透過官方管道,而是自己偷偷跑回來的,這種行為放在現代叫做偷渡。
當然了,在幾百年前的唐代,這算不上是件大事情,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天子眼中,天下都是他的,這個世界上也就一個大唐配得上「國家」一詞,因而「偷渡」這一罪名並不成立。
雖然如此,但麻煩還是有的。由於是外地遷居而來,李白一家戶口名簿上的類別一欄寫的是客籍,而客籍在當年是不怎麼受待見的,在社會上的地位相當於二等公民,以至於李白父親這樣比較成功的商人,在地方上被稱呼為李客,所以現存的某些資料上,李白父親的名字被記作李客。再加上唐代還有一條明文規定,「工商雜類」家庭背景的子弟不得參加科舉。因而這兩點加在一起,就注定了李白終生與科舉無緣。
而這一點在我看來恰恰是李白家族身分的最好證明,假使真如李白本人所言,他是涼武昭王李暠的後代,那麼只要像當年的劉備劉皇叔一般向朝廷遞交一些資料,證明你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和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有一個共同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李白不但可以一舉扔掉賤民子弟的帽子,還可能被編入宗譜,成為朝廷認可的宗室。
若有了宗室的身分,那情況就不一樣了。在唐代,但凡宗室皇族出身,只要皇帝陛下不嫌棄你,基本上是立了功有人記,出了事有人保,只要老老實實不搞事,幾十年下來,即便工作內容只是列席簽字、蓋章應酬,保守估計最後也能混到個五品上下,沒準身後還能等到一個還算不錯的諡號(這也是青史留名的主要形式之一),特別是像李白這樣有特殊才華的文學天才來說,出人頭地、揚名立萬會更加方便快捷些。但就是這條特別簡單的捷徑,李白偏偏沒有嘗試,反倒是選擇了一條既不怎麼光彩又難以大放異彩的路—四處託關係求官,甚至直接寫首詩向陌生的朝中大員求引薦。
明明有一手好牌,為什麼不用呢?合理的解釋只有一個:所謂的「涼武昭王九代孫也」不過是李白自抬身價的說詞,完全經不起查家譜的檢驗。當然,在那個依舊比較看重家世出身的社會裡,裝一下並不會有損這位大詩人的整體形象,畢竟大家都如此。比如稍晚一些的另一位唐朝大詩人白居易,還時常吹噓自己是戰國超級名將白起的後代呢。
※本文由《高寶書版》授權,節錄自:【這個唐朝很有戲【卷四】】一書,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開啟小鈴鐺 TVBS YouTube頻道新聞搶先看 快點我按讚訂閱~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21/02/24 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