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食安事件頻傳,從7年前的塑化劑風暴到2013年的毒澱粉、黑心油事件,根據食力調查,超過4成民眾對食品業不信任,過半數民眾認為造成吃不安心的原因是黑心廠商;也有26%的民眾覺得食安出包是因政府監管成效不彰。
熱鍋熱油倒入麵糊,抓好時間再翻面,最後鋪上起士,金黃可口的蔬菜煎餅就可以上桌了。廚師的手沒有停過,香濃的白醬包裹麵條,不用市售白醬,所有的醬汁都自己做。
餐廳負責人鄭惠方:「雞蛋都是人道飼養的,我們大部分都用橄欖油去烹調,這個是知名品牌的義大利進口。」
開放式廚房所有烹調過程都可以看的一清二楚,使用的食材、調味料也都放在外面一眼可見,連食材的清洗都特別用心。牛番茄一顆一顆用手搓洗,葉菜類也不馬虎。
工作人員:「一葉一葉的撥,因為怕裡面有蟲,先沖一下等一下這個都用好了,再重新洗一次。」
所有蔬果都會用流水洗過三遍,避免化學藥劑殘留,這家位在北車二樓的餐廳主打吃真的食物,所有餐點裡頭看不見過度加工的加工品。
餐廳負責人鄭惠方:「這個是全部都用新鮮蕃茄下去切跟熬的,這一碗麵整個從切到熬要6個小時,裡面它就是只有蕃茄跟洋蔥、蒜頭、薑。」
這幾年食安風暴層出不窮,因此從事餐飲業十幾年的鄭小姐經營餐廳的理念就是用天然的食材,也不需要太多調味,讓消費者可以吃到食物真正的原味。
餐廳負責人鄭惠方:「吃食物真的很重要,食物就像醫藥一樣,它還是可以調養我們的身體。」
記者呂蓓君:「台灣是美食王國,因此我們來到街上到處都可以看見餐館、小吃林立,但是民眾對於食品的信任度提升了嗎,根據研究從2013年到2017年,總共爆發了113起的食安事件,平均每個月都會出現1.83起的出包,大約有四成以上的民眾,對於食品安全仍然是非常沒有信心的,過半數的民眾認為這是黑心廠商,為了要牟取暴利而做的行為,另外有兩成多則是認為,政府管理實在不夠精確。」
為了加強監督管理,包括食安法、消保法及刑法來替消費者把關食安,但還有進步的空間。
食力副總編輯林玉婷:「我們不應該去忽略的是,這些中小型的企業,又或者是這一些在地的食品廠,其實這個部分都應該要有,更多的稽查人力來去了解到這一塊,可是以目前來講,我們發現台灣政府的稽查人力,其實是仍然很不足的。」
因此有業者建置「食品安全研究室」,從源頭開始把關。綠茶滴進試管中混勻檢體,加入標準溶液。經過超音波震盪30分鐘,再放入質譜儀,主要就是要測塑化劑的含量。除了業界自我把關,台包括台大、成大、陽明等六所大學,都有食品安全相關的研究所。
台大食安與健康所長陳家揚:「我們希望他具有毒理學的背景,具有流行病學跟生物統計的背景,才能處理資料、看得懂資料。還有食品科學的知識,比如說食品化學、食品微生物,也需要知道風險評估,這樣整體結合起來,他才知道怎麼去評估一個食品或是食品製程等等一個安全性。」
行政院長賴清德也說,全台有42萬家業者登陸食品雲大數據,未來夠過食品雲找出高風險目標,碰上食安事件就能迅速清查源頭,一點一滴慢慢累積,就有機會重建民眾對食安的信心。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18/10/01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