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央社
40歲王小姐因乳癌切單側乳房,但沒有重建,因外在改變嚴重影響自信心,連原本喜歡的單車運動都不想做。醫師說,重建可改善外觀、自信,不用擔心復發。
王小姐是小學老師,平常熱愛運動、騎自行車,個性非常陽光熱情。多年前發現罹患乳癌,就醫切除單側乳房且沒有立即重建。
少了一邊乳房,影響王小姐自我認同,且因為騎車要穿緊身車衣,她上網買乳癌術後內衣、穿戴式矽膠義乳,但行進間仍會移位,且也會一直摩擦皮膚,造成濕疹、過敏,她只好放棄騎車,但也陷入憂鬱,跟家人、朋友互動都變差。
國泰醫院整形外科主任蒲啟明今天表示,推估台灣乳癌病友切除乳房後,重建比例不高,可能不到2成,原因包含資訊不充足、擔心復發、想好好治療疾病就好、不想在乎外觀,也可能是經濟因素。
蒲啟明表示,許多患者可能心生恐懼,整個注意力及重心都集中在治療,忽略喪失女性重要特徵的心理壓力,等治療完成時又因失去而傷心,曾有人因此不敢做戶外活動而感到自卑。很多研究也發現,如果乳癌病友在切除手術後做重建,對心理健康、生活品質都有明顯提升。
乳癌病友米娜在「米娜哈哈記事本」也分享抗癌心路歷程,她說,重建可提升自信、不用擔心外型,也不怕會影響夫妻關係;但有些癌友可能受限經濟、或想重建卻被長輩勸阻、責難,認為只要治病就好,何必管外型,都可能磨損年輕病友的自信心。
米娜說,癌友可衡量自身情況,選擇重建或不重建、穿戴義乳,但社會應給病友更多自主權,且不要再以重建可能影響存活來責難病友,讓抗癌走的更辛苦。
蒲啟明說,乳癌2期前患者只要沒有局部轉移,在乳房切除可同時同步進行重建手術;乳癌3期後患者,為避免復發,可在切除後2至5年間做乳房二次重建,只要配合整合性照護重建計劃與步驟,乳癌患者要恢復正常的外觀與生活並非難事。 (中央社)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17/06/22 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