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溫度屢創新高,台大公衛學院研究顯示天氣熱可能造成腎臟損傷。(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全球氣候暖化,夏季溫度屢創新高,台大公衛學院一項研究顯示,天氣熱可能造成腎臟損傷,研究團隊特別點名戶外工作者及孕婦等族群,須注意預防熱傷害,而熱傷害有些前兆,例如頭痛、頭暈、噁心、腹痛,其實是中暑的警訊。
全球暖化加劇,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楊孝友的研究團隊發現,高溫不僅會造成心血管與呼吸道疾病惡化,也可能會增加非傳統病因腎臟病的風險。他說明,非傳統病因腎臟病是指,排除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發炎、結石等原因導致的腎病,台灣高血壓、糖尿病盛行率與歐美相比並不高,但有200萬人罹患慢性腎臟病,這可能與台灣氣候濕熱有關,值得關注。
戶外工作者、孕婦、老年人是中暑高危險群
楊孝友教授強調,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因人而異,戶外工作者、老年人、肥胖、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由於身體對熱調節能力下降、核心體溫上升較快,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到溫度上升的影響,可能會增加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
戶外工作者是中暑高危險群,可能會增加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值得注意的是,懷孕中的女性則因生理變化,脂肪量增加,身體熱調節能力下降,也是熱傷害的高危險群。據研究,懷孕中的女性因生理變化,身體熱調節能力也會下降。在該團隊過去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懷孕第3期即7至9個月時,若暴露於極端高溫下,會增加死產的風險,呼籲孕期女性及家人多加防範照護。
根據台大公衛學院一項地區性研究顯示,農民因非高血壓、糖尿病,而造成非傳統原因慢性腎臟病危險性,比一般民眾高出45%,其中脫水比率達22%;另一項研究則顯示,疫情期間穿著防護衣執行檢疫工作的醫護人員,在內部熱壓力高達50℃以上、工作3至4小時,有23%比率產生急性熱傷害。
中暑前兆:頭暈、頭痛、噁心、腹痛
楊孝友教授說明,當人體腦部感受到溫度上升,下視丘會控制血流到皮膚進行散熱,以致腎臟、腦部等器官的血流減少,若高溫、缺血的時間較長,就可能造成熱傷害。研究人員發現,在新冠疫情期間,不少穿著防護衣的醫護在搭車時常有暈車情形,原來就是中暑的前兆。
楊孝友教授指出,台灣海島型氣候型態濕度高,更加重溫度造成的熱傷害,包括頭暈、頭痛、噁心,以及腹痛等症狀,都可能是熱傷害的前兆。研究人員注意到,除了戶外工作者,包括懷孕中女性、75歲以上長者,以及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因穿著防護衣,造成體溫升高,且受限於穿脫不便而減少喝水、小便,更增加造成熱傷害的機會。
師法星國作法 吃「冰沙」快速降核心體溫
一旦警覺到中暑前兆,要如何快速降溫?台大公衛所借鏡新加坡的作法,楊孝友教授表示,星國軍人在出操時,會利用「冰沙機」提供軍人飲用。這個作法也引用於防疫期間穿著防護衣的醫護人員,在無法補充大量水分的情況下,快速達到核心降溫、防治熱傷害的效果。
飲用冰沙雖可以快速達到核心降溫、防治熱傷害的效果,但應避免過度攝取糖分。(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但楊孝友教授提醒,利用冰沙降低體溫、減少熱傷害,應避免過度攝取糖分,否則無法達到降溫效果。另外,他也呼籲營建工人、農民等戶外工作者,在即將到來的夏季,須注意多補充水分預防中暑,除了避免在大太陽下工作過久,也應定期檢查腎功能,檢視自己的健康。
◎ 諮詢專家/楊孝友教授
原文請見:夏季高溫熱傷害恐傷腎!專家點名5高風險族群 1冰品是降溫利器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健康2.0》官網,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24/05/26 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