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傷身也傷心 近2成重症患者出院半年內易焦慮症

2021/10/25 15:16
(示意圖/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國內累計逾1.6萬例COVID-19確診,台大醫院團隊今天歸納臨床報告指出,近2成染疫重症患者出院半年內有焦慮症風險,除了靠藥物,心理治療與家庭支持也很重要。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今天舉辦線上記者會,說明疫情造成病患與大眾精神方面的影響。台大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宜民表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毒會對中樞神經造成直接傷害,發炎反應也會對神經細胞產生影響,形成急性後期COVID-19症候群。

 


陳宜民說明,憂鬱、焦慮、認知功能缺損,與感染所導致的神經發炎、神經傳導物質降低及腦部因血栓造成的局部缺氧性傷害較相關;因發炎導致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缺損,個案可能發生憂鬱、無法感受快樂、負面思考、輕生意念等症狀。

歸納國內外臨床報告,陳宜民說,顯示重症病患出院後6個月內有19.2%焦慮症、2.8%精神病、1.7%出現失智症風險,輕症患者也可能會失眠、憂鬱、疲憊。

在病患住院期間,台大醫療團隊是透過視訊電話等方式,評估病患的精神健康狀態,以便早期發現情緒困擾和睡眠障礙。並且視情況在病患出院之後持續追蹤,使用溫和的精神舒緩藥物,搭配復健和運動幫助復原。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暨睡眠疾患中心主治醫師陳錫中說,曾有一位在醫院照顧小孩而染疫的爸爸,因為照顧小孩的壓力與染疫後造成家人困擾,出現譫妄症引發意識不清、負面想法等,透過藥物治療與家人支持,目前康復狀況良好。

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強調,「治療除了依靠藥物,心理治療與家庭支持也很重要。」

此外,疫情也對民眾帶來精神壓力與心理影響,陳宜民說,疫情期間,特定的身分形成高風險群的刻板印象,例如5月國內爆發社區疫情,居住萬華的居民易被標籤化、不敢出門,相對剝奪感產生心理健康不均問題。

這樣的現象也發生在移工身上,民眾以有色眼光看待,將移工視為防疫破口。陳錫中說,院內最新研究發現,移工防疫資訊及物資取得,其實與台灣民眾無異,並無防疫意識落差,但疫情期間移工普遍感受到被污名化。

面對疫情帶來的心理壓力或失眠,陳錫中建議,跳開負面的思考,保持正向,不要只注意負面資訊與報導,保持運動習慣,寫心情日記,安排作息適當轉移,找回自我控制感,同時也要促進聯繫,利用現在網路與電子媒體的方便,留心各種關於疫情的訊息,利用視訊與電話,維持與外界的溝通。(中央社)

《TVBS》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 0800-001922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緊抓話題熱點,與你討論全球大小事!點我追蹤【TVBS Twitter
 

Blueseeds天然初萃精油

👉能不能年中換Audi就靠這個

👉討論度爆表的精油精露保養,你還不知道嗎?

👉洗三天排水孔就超有感


更新時間:2021/10/25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