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父母有時會殘酷冷漠得像陌生人? 公視主題之夜SHOW「誰怕愛麗絲米勒」映後論壇,幾位成年人述說難忘的童年傷害,加害者竟是父母。瑞士紀錄片「誰怕愛麗絲米勒」也講述這樣的故事:馬汀米勒是成功的心理治療師,仍無法療癒自己與母親的關係,母親最後主動斷聯放棄和解,但馬汀米勒需要治療自己:他追溯探尋母親的政治受難者身分,從成年人角度看當年少女時期,掙扎求生的母親;儘管仍沒得到渴望終生的正常母愛,他卻為所有政治受難者後代,示範了一條從理解走向諒解的路。
圖/公共主題之夜SHOW
公視主題論壇 提問觀眾:「你可以形容一下在你的心裡面,你爸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嗎?」
公視主題論壇 參與者:「陌生人,跟路上的陌生人一樣。」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些已長大成人的紀錄片觀眾,參加公視主題之夜SHOW「誰怕愛麗絲米勒」映後論壇,也談起自己離完美很遠的,原生家庭親子關係。
公視主題論壇 參與者:「我考前三名回家告訴爸爸,希望能讓我去看電影,爸爸把錢扔在地上要我自己撿,還說你只會白吃白喝。」
公視主題論壇 參與者:「我的媽媽把我拉到家門外,要我在家門口跪著給路過的人看。」
有血緣的親子卻像仇人,這些是難以啟齒的傷痕,說了會被人用小題大作、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等道理教訓,但情緒痛苦不被接納,是二次傷害。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是80年代享譽國際的兒童心理學家,著作等身,終生提倡捍衛受虐兒,她的兒子馬汀米勒(Martin Miller),也是經驗豐富的心理治療師。
1987年愛麗絲米勒受訪片段:「舉例來說,打人會帶來終生的傷害,我想好好說清楚,如果你有孩子,就必須盡可能給予他保護。」
馬汀到美國拜訪他的伊倫卡表姨(Irenka Taurek),姨甥倆一起看愛麗絲米勒當年受訪片段,馬汀悲從中來,他其實是在父親家暴與母親冷暴力中長大,有父母的學術聲譽罩頂,沒人相信他在原生家庭中身心受創。快70歲了,馬汀內心的那個孩子還是哭出來。
瑞士心理治療師 馬汀:「這讓我非常受傷。」
美國心理治療師/馬汀的表姨 伊倫卡:「是的,我明白。」
瑞士心理治療師 馬汀:「她真的有夠虛偽,真是謊話連篇,實在太沒有天理,全部都是謊言。」
馬汀被父親家暴虐打到16歲,長大後的他成為心理治療師,但與母親的關係仍舊疏離對立。他渴望母愛,但母親永遠沒有溫情,甚至指責他跟生父站在一邊。馬汀對母親從哀求到質疑,但就連「父親打我,你為何不保護我」這樣簡單的問題,都沒有答案。
瑞士心理治療師 馬汀:「她說:你怎麼這樣攻擊我?你跟你爸一樣。」
母親的指責讓馬汀含冤莫白,他從父母身上都得不到愛。多年後馬汀才知道,母親在他半歲前,甚至不願照顧他,因為婚姻中沒有愛情:馬汀生父是波蘭裔納粹眼線,二戰時期威脅要揭穿母親一家人的猶太裔身分,母親被迫放棄了當時的戀人,結婚才得以逃離波蘭,痛苦怨恨讓她抗拒接近親生兒子馬汀。
瑞士心理治療師 馬汀:「我到61歲才第一次聽說(妳照顧我到我半歲)。」
美國心理治療師/馬汀的表姨 伊倫卡:「那時你母親想寫她的博士論文,你佔據了她太多的時間。」
表姨伊倫卡還比較像他心中正常的母親。馬汀自己也步入晚年,鼓起勇氣要解開得不到母愛的謎。他拜訪母親少年時與晚年獨居時的親友,也跟表姨一起來到他的出生地波蘭,但不僅沒印象也沒感覺。
瑞士心理治療師 馬汀:「我一直想來卻總是來不成,彷彿內心有一堵牆。」
但他還是試著了解自己的猶太裔背景,母親從沒告訴過他:二戰當時波蘭境內猶太族群很難生存,少女愛麗絲被迫用假身分生活,天天要說謊。沉重的扭曲與壓抑,讓日後愛麗絲米勒面對婚姻和孩子,永遠無法真心相待,只能在學術研究中說真話。但在書信中,愛麗絲承認自己對原生家庭、納粹追捕和無愛的丈夫,始終恐懼。
瑞士紀錄片"誰怕愛麗絲米勒":「親愛的馬汀,我感到難以言喻的悲傷,我怎可能將自己終生與你封閉隔絕?我害怕的是你的父親,你是對的,只要我仍在碉堡中,無法聽取和理解我的兒子,只要我仍舊躲避他,我所寫的一切便毫無可信度。」
馬汀不斷質問追索,終於窺見了一些母親的真實面貌,用成人的心情,看待那個16歲起就要隱藏真實身分的少女愛麗絲,以及她綿延終生的挫折悲傷。馬汀對母親從理解到諒解,也開始了療癒自己的路。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24/03/29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