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上任2年多後,本月18日終於踏上中國領土,與國際場域上最重要的競爭對手,展開首次訪問。這也是相隔5年,再次有美國國務卿訪問中國。布林肯先後與中方外長秦剛、外交高官王毅會談,更在訪問結束前的最後一刻,也就是19日下午,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美中兩國在經歷「間諜氣球」、「古巴中國間諜站」,以及南海的軍機、軍艦差點相撞事件,導致關係進入冰冷僵局之際,布林肯這趟訪問,至少向外界表達一個訊息,就是全球兩強仍有溝通,關係不至脫軌。
相隔5年,美國終於再有國務卿踏上中國土地。中方派出司長級官員到場迎接布林肯,
規格與上一回美國前國務卿龐佩奧(Mike Pompeo)到訪時相似;但與胡溫主政時期,中方往往安排大規模記者採訪陣仗相比,明顯不可同日而語。
美國國務卿 布林肯(06.16):「這次訪問有三個目標,首先,建立開放且獲得授權的溝通,以便我們兩國負責任地管理我們的關係。第二,推進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以及我們與世界各地的盟友和夥伴共享的利益和價值觀。第三,探討在全球經濟穩定、非法合成藥物、氣候、全球健康等跨國挑戰方面的合作潛力」
為了達成出發前設立的三大目標,任內首次訪問北京的布林肯,一下機就先前往釣魚台賓館,與在門口迎接的中國大陸外長秦剛,展開長達7個半小時的雙邊會談,談完還一起吃了頓工作晚宴。
隔天一早,布林肯再度前往釣魚台賓館,與中共最高階外交官員王毅會面。
中方在兩場會談後發表的聲明,都強調中美關係的惡化,源自美方對中國的錯誤認知,並重申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也是美中關係最重大問題與最突出風險,要求美方遵守美中三公報,明確反對台獨。
美國國務院的會後簡短聲明,則重申美中雙方需要保持開放的溝通來減少誤解誤判,並證實秦剛同意赴華盛頓繼續開展會談,但時間未定。美中雙方在兩場會談裡幾乎是各說各話,唯一的共識,就是同意繼續保持高層交往與磋商。
美國總統 拜登 (06.17):「我希望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我將再次與習會面,談論我們之間存在的認知差異,以及我們如何在這些領域相處。」
至於拜登公開表明,希望能與習近平面對面討論,中方則是拖到最後一刻才表達接球意願。在布林肯中國行19號即將結束前,習近平終於見了布林肯。外界相信這場會面,很可能是為接下來的拜習會面鋪路。
美國前國防部長、前CIA局長 潘內達(Leon Edward Panetta):「到11月很有機會,因為舊金山將舉辦APEC峰會,這可能是個非常好的機會,讓拜登與習近平會面。」
此外,9月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G20峰會,也是另一個拜登和習近平將會同場的國際舞台。只是G20並非美方主場,再加上外傳俄羅斯總統普欽有意與會,讓場上的焦點變得更複雜,對拜習雙方來說,可能各有利弊考量。
而布林肯這趟中國行,北京當局對於見不見得到習近平,是一拖再拖,到最後一刻才願意證實。會談時,習的態度也十分冷淡。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 習近平:「我希望國務卿先生這次訪華,能夠為穩定美中關係,多發揮積極作用。」
但相反的,對於美國微軟公司創辦人比爾蓋茲早前的中國訪問,北京方面則是高調宣傳,習近平更在與蓋茲會面時,大打感情牌。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 習近平:「你是我今年在北京會見的第一位美國朋友,我總認為,中美關係的基礎是在民間,我是寄希望於美國人民,」
這種充滿差別對待的態度,似乎間接反映,中方在與美方接觸的同時,仍堅持走自己的路、遵循自家的規則。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 凌勝利:「美國不能做這個表裡不一,言行不一。一方面是和中國去會談,去改善中美關係,另一方面又跟中國動刀子,小動作不斷。」
而不是像美方所期待,以降低風險為目的的美中高層溝通。
美國前駐中國外交官 阮大為(David Rank):「坦率地說,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他們希望美國不安,他們想增加美國在那些地方(南海、台海)行動的成本和不適感。他們認為與我們接觸,也就是減少這些風險,對美國有利。」
康奈爾大學教授 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當然不可能在一次外交訪問,就能達到某種『靈魂大和解』。但我確實認為,如果這可以開始 在各個層面上都有更多互動,雙方之間有互動、對話等過程,我們可以有更好的理解。」
儘管美中雙方對於高層溝通的態度與認知,存在不小的差異,但學者坦言,有溝通比沒有溝通好,至少能向外界表明,全球最關鍵的雙邊關係,不至於脫離正軌。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23/06/20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