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三年後,中國第一份「恢復常態外貿成績單」不太理想。海關總署通報的1至2月進出口總值,以美元計算跌幅高達8.3%,這已經是連續第四個月進出口衰退,進口降幅更大於出口,顯示國內的需求降幅比國外還高。但官方避談內需,僅強調去年基數太高,以及國際需求降低所致。至於港口空貨櫃堆積是否與外貿訂單減少、美中競爭造成的轉單效應有關,官方也嚴加否認。
走出疫情三年封鎖後,中國海關總署週二(3月7日)公布了2023年頭兩個月的進出口數字,然而,期待中的貿易「V型」反彈,並沒有出現。
TVB主播:「內地今年首兩個月進出口,均錄得按年跌幅。」
今年1到2月中國的進出口總值,以人民幣計算為6.18兆元,雖然只比去年微幅下跌0.8%,但改以美元計算,衰退趨勢就十分顯著,年度跌幅高達8.3%。而且與去年1至2月有高達13.3%的增速相比,差距更是明顯。
其中,出口減少6.8%,進口的跌幅更超過一成,達10.2%。這是中國進出口從去年10月以來,連續第四個月衰退,恆生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丹坦言,進口降幅大於出口,表明中國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都很疲軟。
大陸官方對如此低迷的外貿表現,僅強調了這兩個因素──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 呂大良:「外需減弱,去年基數高等因素影響。」
但進一步檢視外貿數據,不難發現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中,除了與東協(1.3%)貿易仍保持成長外,與歐盟(-10%)、美國(-17.4%)、日本(-12.8%)等主要貿易夥伴的進出口額,以美元計算,都出現超過10%的跌幅。
也因此,過去作為外貿主力的東部沿海區域,表現反而不如與東協國家比鄰的中西部地區亮眼;而中國與東協國家之間的邊境貿易,也出現66.9%的增幅,成長幅度睥睨其他貿易方式。
隆平高科技國際業務部副總經理 李金益:「公司研發的雜交稻品種,在東南亞等國,表現出良好的生長與產量優勢,深受當地歡迎。」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 呂大良:「今年前兩個月,我國中西部地區外貿增速較快,比重提升。其中,汽車出口同比倍增;手機、農產品出口增速,均超過20%。」
汽車出口項目中的電動汽車與鋰電池等相關零組件,雖然都以超過90%的增速成長,但占總出口金額的比重,卻不到5%。
至於中國最重要的貿易商品,佔進出口比重將近4分之1 (24.63%)的高科技產品,卻出現大幅衰退,出口降低18.7%,進口更劇減25.8%。
至於其他有顯著成長的進出口產品,進口方面包含煤礦、稀土、飛機與醫藥;出口方面則是汽車、原油提煉的油品、鋼材以及肥料。
此外,中國與俄羅斯的貿易,也延續去年歐戰開啟制裁後的火熱情勢,今年前兩個月的進出口總額大漲25.9%。北京當局還強調,相關外貿數據近期已出現明顯增長,後市可期。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 呂大良:「特別是二月下旬,出現明顯增長。有關的先行指標監測顯示,這一向好勢頭有望延續。」
至於中國大陸各大港口,如今空貨櫃堆積成山,2021年曾出現的「一櫃難求」盛況不復存在,被外界視為是中國的外貿訂單銳減,以及不少訂單因為中美競爭而轉單到更安全的東南亞,影響中國經濟的復甦,官方則嚴厲駁斥。
中國大陸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 顧學名:「港口空集裝箱堆積,主要是2021年以來缺箱缺櫃導致的,集裝箱總量供應過剩。集裝箱運價,現在隨著海運市場正常化開始下跌,這也是運價恢復正常的必然結果。」
在當前美國利率持續處在高位,美歐升息的腳步持續邁進情況下,國外需求難以大幅增加;再加上美國與中國之間的高科技競爭持續激烈,美方上週再以違反美國國安與對外政策利益為由,把中國伺服器製造商「浪潮集團」(Inspur Group Ltd)列入出口黑名單,相關的出口管制可能會直逼華為,導致Nvidia 與AMD等美國半導體商,開始考慮停止向浪潮集團子公司供貨,恐怕會進一步影響中國的高科技產品外貿數據。
東亞銀行首席經濟師 蔡永雄:「我們覺得服務業或消費等的復甦,才是今年帶動的主力。」
分析師坦言,3月的外貿表現仍很難樂觀,而中國經濟若想持續增長,勢必得更多仰賴國內需求的加油添火,建議可推出更多刺激經濟政策,來提升內需。
IMF駐華首席代表 巴奈特(Steven Alan Barnett):「中國的復甦將為全球經濟提供支撐,所以,中國未來將採取什麼政策來確保這種(經濟)復原,另一個對於(中國)中長期發展更為重要的是,要採取什麼政策來確保經濟高質量發展。」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影響佔比,高達3成,而進出口貿易又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動力,若衰退情況持續,對全球景氣恐怕都不是好消息。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23/03/09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