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症是現代社會不算罕見的飲食失調,九成發生在女性,根據全美神經性厭食症和相關疾病協會(ANAD)的數據,光是美國,將近1%的美國女性患有厭食症,那就是超過167萬人,發病時間越久,死亡率越高,發病20年以上,死亡率則上升到20%,僅有三成左右會痊癒,它非常難以治癒的原因之一,就是患者某部分的自己很「享受」厭食事,今天,我們透過【公視主題之夜】的紀錄片,對這種現代文明的疾病進行更進一步的理解。
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好, 第一個問題,你對自己的認知是什麼?」
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好,所以這代表你認為,你的腰圍跟這個紅圓圈一樣大。」
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結果如何?」
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我已經做第二次了,但我還是不相信(這麼瘦)。」
認知中的腰圍是實際腰圍的兩倍,無論這樣的測量已經做了幾次,她還是無法相信自己已經夠瘦了。
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你其實比你認知的還要瘦。」
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大家都這麼跟我說,但我就是不信。」
我們不難猜到,女孩得了厭食症,成因可能是社會文化與媒體強加灌輸大眾「瘦就是美」,進而影響個人認知,是社會不斷地鼓勵青少年去自戀。
精神科醫生與心理治療師 葛斯塔夫·彼特波里夏梅教授/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有人緣、長相好看都很重要,會造成不少年輕人覺得自己不足,他們覺得他們做不到已被內化的殘酷理想。」
深陷在自戀的社會中,認定自己是魯蛇,導致這些年輕人採取激烈手段去改變、消除或扼殺心目中是失敗元凶的身體,然而,這只是大眾最熟悉的一種成因,本周【公視主題之夜】將透過這部法國紀錄片,讓我們傾聽厭食症患者對於拒絕食物的主觀感受──那是一種會上癮的「享受」。
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當時,我根本不是想追求完美的軀體,而是感覺自己很有力量。」
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我覺得我能好好思考,幾乎就像嗑藥一樣。」
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我注意到那種身體清空的感覺,我能控制一件事,控制我的身體。」
他們享受著拒絕食物帶來的滿足與欣快感,甚至認為這是自己長大成人、辦得到、能夠自主的象徵。
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我看了很多影片,片中的女人只喝黑咖啡當早餐,我想說女人就該這樣。」
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我看到別人吃東西時就會興奮,『你抗拒不了,但我完全能控制,我的胃很聽話,永遠都是空的』。」
但是根本上,她們拒絕食物卻是因為「不肯長大」成為女人。
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曲線)基本上嚇到我了,(減重消除曲線)能替自己爭取一點時間。」
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我是討厭世界,我覺得成人的世界非常辛苦。」
拒絕成為女人,是的,女性厭食症患者大約是男性的10倍,不過,近年來男性患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這讓醫護人員愈加憂心。
護士 希西莉·拉魯恩/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比方說這位男病患的口氣有一股丙酮味,這是嚴重厭食症的症狀,他讓我想到死亡。」
病患發病5到8年內的死亡率有5%;發病20年以上,死亡率則上升為13%到20%;反覆發作、愈加難以戒斷厭食,死亡率愈高,而這種「享受」厭食的上癮狀態,更是厭食症難以治癒的一項主因。
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我得感覺,觸摸我的骨頭,我的骨頭就像記號,非有不可。」
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我很難接受(這個健康的身體),我想成功就得硬著頭皮接受(健康身體)。」
透過這部紀錄片,我們了解青春正盛的少女、少男以飢餓走向玩命懸崖的背後,其實還涉及情感面向;食物是人一出娘胎後建立母子也是人際關係的基礎,飲食失調意味著未被表達與滿足的情感需求。
精神科醫師墨希斯·柯可斯教授/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其實她是退一步想得到父母關心,就像個小小孩一樣,她希望改變雙方互動的方式,因為他們之前的相處模式並未做到。」
專家認為,這樣的病患是無意識地靠著飢餓來麻醉傷痛,而他們的家庭關係通常緊張,因此,在治療上,除了從病患下手外,更需要針對他們的父母進行諮詢與輔導,包含家庭療程與團體治療。
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她只吃冷凍食品跟不加奶油的雞肉麵,她完全不肯努力。」
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你得給她時間。」
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好。」
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她已經度過困難階段了。」
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希望如此。」
厭食者普遍會併發其他問題,像是憂鬱症以及包括強迫症在內的焦慮症,這些都需要治療,只是首要之務還是讓患者的飲食跟體重正常,因為任何心理治療都需要在他們身體好轉後才會進行。
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厭食症會全面掌控你,什麼都不放過,我不得不利用我的繪畫來表達。」
厭食症就像小說或電影常描述的閨密,它是最親愛的莫逆情誼,又同時是叫人痛不欲生的敵人;無論成因為何,確定的是身心密不可分,近年來,以身心結合作為手法讓治療逐漸有所進展,重點就是讓深受其苦的人尋找到其他重心,發掘他內在潛力,或許就有可能放下厭食這個「勾勾纏」既親密又惡毒的閨密,安適地叩問自己「放下厭食症後,我是誰」。
紀錄片《親愛的厭食症》:「我想很難真的說,你是復原了還是沒復原,我認為這跟酗酒一樣,你必須容忍酗酒的念頭存在;而能夠真正放手,並實際做出不同的選擇,端看個人當時心理狀態,而非身體狀況。」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19/02/21 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