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2
  • Nov
  • 2015

障礙重重的無障礙空間,如何稱得上是友善城市?

作者 羽茜

2015/11/02 10:21

(作者/羽茜

在理應屬於所有人的公共空間裡,為什麼很少遇到視障人士或輪椅族?

 

走在路上,你會注意到什麼?會注意到騎樓裡停滿摩托車,人行道上高高低低,實在很難想像輪椅族、推嬰兒車出門的媽媽要怎麼行走嗎?

一般人(包括我在內),都是在自己有此需求之後,才會發現台灣的無障礙空間還有很大進步空間,人行道上處處有破碎的地磚、孔隙過大而容易卡住輪椅和推車的水溝蓋、沒有任何坡道提供輪椅和推車上下的人行道、還有空間狹窄、輪椅或推車都難以進入的所謂的無障礙廁所......

110201

110203

▲圖/示意圖。(TVBS資料畫面)

前陣子我還注意到所謂的導盲磚,因為住家附近的人行道上,黃色的導盲磚幾乎都已碎裂造成危險,上網一查才發現這種設計也早該被淘汰,在近十年前,就已經有專家指出這種導盲磚不只粗糙,加上容易卡住輪椅、指引方向的功能不佳等等,日本已經全面停用。

台灣的公共空間一直都有很多問題,比方說走在騎樓下,需要側著身體從停放的機車間鑽過去,在人行道上,需要時常注意腳下以免被高低差絆倒、不要被水溝蓋卡住鞋跟等等,連一般人都有這麼多障礙須要克服,在公共空間中要自由行動,對於坐輪椅的身障人士、視障族群來說,無疑是更加困難。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少在路上遇見視障人士,我查了一下資料,手持視障拐杖的人,他的行走空間至少需要1.25公尺的寬度,而推嬰兒車或輪椅的話,最低寬度是1.1公尺,基本的人行道設計應該要有1.5公尺寬,轉彎處更需要1.8公尺,但只要想想停滿了機車的騎樓、堆有物品,或者是時常有貨車停駐卸貨的人行道,就知道很少道路是完全符合標準的。

城市的空間因為設計不良,變得是僅限於健康、行動自由的人能夠享受,而坐輪椅的老人、身障人士、推嬰兒車的父母、視障族群等等,他們的行動則侷限在家裡、公園、非常少數的公共建設如捷運車站等範圍。我們很少想到和自己不同的人也有出門透氣、自由行動的需求,只有在我們自己成為他們的一員時,才會突然發現這樣的設計充滿了歧視和不公平。

同樣是這個城市的住民,為什麼無法享受公共空間?有多少身障或視障的人士,他們也有工作能力,卻因為連出門上班都寸步難行,以至於有能力卻無法發揮,只能仰賴家人或社會的照顧?想想這還不只是歧視,也是人力資源的浪費了。

 

儘管我的孩子逐漸長大,我的推車時代即將告終,回想自己這段時間有多少次想到「一個人推推車,那附近路太小過不去」、「沒有電梯,我抱著孩子手拿推車很難上樓梯」、「那附近好像沒有身障廁所,我沒辦法把推車放在外面自己進去」等等的顧慮,而放棄了去某些公共空間的選項,還是真心希望不管是公共建設或者是一般的住宅商家,都多考慮不同條件的人的行動需求,讓城市真正成為「所有人的城市」,而不是將弱勢族群隔離開來、只屬於某些人的地盤。

套句最近很流行的話吧,如果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不應該只限於在遇見弱勢族群時伸手扶助,像是幫助輪椅通過、指引視障人士過馬路等等,而是應該更積極地創造弱勢族群也可以自由行動的空間,讓他們在不需要他人協助的情況下,仍然能行動無礙。透過空間設計展現對不同族群的考量和關心,這才是社會最美的風景啊!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6/21 17: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羽茜

  • 政治大學社會學碩士,曾任編輯、英日文譯者,熱愛寫作,覺得閱讀和寫作就像空氣一樣不可或缺,著有散文集《成為母親之後》/時報出版。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