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很難想像,一部電影在印度可以引起大規模暴動,但若深究原因,這部電影觸碰了印度最敏感的種姓和宗教議題。不過做為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度,印度還是堅持創作和言論自由,讓影片公映。
原名《帕德瑪瓦蒂》(Padmavati)的影片,原定於去年12月上映,因為故事敏感,改名為《帕德瑪瓦特》(Padmaavat),延至近期才公映。這部電影改編自印度16世紀的長篇史詩,描述王后帕德瑪瓦蒂抵禦穆斯林入侵的故事。
不過,片商為顧及娛樂效果,片中女主角、14世紀印度王后帕德瑪瓦蒂,與入侵的穆斯林統治者阿拉烏德丁(Alauddin Khilji)發生曖昧情愫,鏡頭還出現王后穿著露肚服裝跳舞的情節,引發爭議。
爭議關鍵在於,帕德瑪瓦蒂屬於印度統治階層「剎帝利」的拉吉普特(Rajput)種姓,且在印度歷史中,王后為抵禦穆斯林軍隊入侵和不願受屈辱,率女性集體自焚。在印度教徒心中,特別是激進團體,帕德瑪瓦蒂被視為保護印度教的偉大女性,地位崇高。
全片在拍攝時引起高度關注,宣傳和籌備上映時,以捍衛印度教為宗旨的拉吉普特人組織Shri Rajput Karni Sena(SRKS)批評,電影污衊聖潔的王后,扭曲歷史,聲稱將盡一切可能阻止上映,1800名拉吉普特女性將仿效帕德瑪瓦蒂自焚,以示抗議。
事件涉及印度的種姓制度,及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大宗教衝突,部分右翼人士藉機累積政治資本,衝突因此擴大。
推崇印度教的印度人民黨(BJP)一名議員,公開以5000萬盧比(新台幣約2283萬元)懸賞飾演主角的當紅女星迪皮卡‧帕度柯妮(Deepika Padukone)的人頭,事件轉趨暴力,多個省政府宣布禁止上映。
但印度官方不受激進言論和死亡威脅的影響,專業的裁決全片可以上映。印度中央電影審查委員會去年底審查內容後,認為故事來自「史詩」而非「史實」,僅要求片商把電影名稱改為只有一點差別的《帕德瑪瓦特》,區別王后的名字,准許上映。
最高法院一月也以憲法保障創作自由等理由,允許《帕德瑪瓦特》在戲院上映,還要求各省保護電影院、演員和劇組人員的安全,並拒絕數個要求禁演的省政府提起上訴。
但裁決結果引起SRKS組織在哈雅納省(Haryana)、古茶拉底省(Gujarat)、拉吉斯坦省(Rajasthan)和北方省(Uttar Pradesh)發動暴力抗議,焚燒車輛、攻擊校車和戲院等。
《帕德瑪瓦特》在印度引發大規模暴動的原因,首先是觸碰了印度社會敏感的種姓問題。
印度憲法明文禁止種姓歧視,但在真實社會裡,低種姓男性與高種姓女性戀愛,還是可見家族以敗壞門風與損害榮譽為由,逕行「榮譽處決」(Honor Killing),更何況觸犯到地位僅次於婆羅門的剎帝利種姓,以及拉吉普特人的尊貴聖潔王后。
此外,入侵印度次大陸的伊斯蘭教徒與印度教徒的爭戰,至今仍是印度社會抹不去的歷史印記。
二戰後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各自獨立,引發宗教對立,印巴戰爭更加深兩種宗教的敵視氛圍,摻雜國際霸權與地域政治後,激起對立成為政客煽動社會情緒,攫取權力的工具。
因此,即使印度官方堅持維護民主價值與創作言論自由,仍無法避開政客以種姓與宗教之名,煽動草根暴力。
印度尼赫魯大學歷史研究中心主任穆克吉(Aditya Mukherjee)明白指出,這起事件跟歷史問題毫無關係,而是與政治問題息息相關。
穆克吉說,這些暴力抗爭以身分認同問題為骨幹,號召及動員示威者,其中牽扯的伊斯蘭教與印度教信仰、種姓制度等身分認同議題,讓電影處在風暴的中心。
可以確定的是,《帕德瑪瓦特》事件後,印度最高法院雖公開支持民主制度中寶貴的創作與言論自由,電影截至上週的全球票房也已達40億盧比(新台幣18億餘元),創下寶萊塢影史第8高的成績,寶萊塢未來面對這些題材,可能不免自我設限。(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