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週刊報導】美國金融法規要求每一筆交易的相關通訊往來,都必須建檔留存,公開透明,以防內線交易和其他不法。這條規則在過去下單用筆寫,甚至於email時代都不難辦到,但不幸的是,科技永遠都走在法規前面一步。
金融業的新歡
這幾年華爾街操作員和分析師都是人手一機,沒事就掏出來來察看最新訊息,趁抽菸或茶水間的空檔猛敲觸控螢幕,神情或許有點鬼祟,或許旁若無人,而他們所使用的app,並不是甚麼高深的金融分析軟體,說穿了就跟你我每天黏著離不開的東西一樣,就是:即時通訊軟體。
交易員也是人,他們的即時通訊app裡,充斥著黃色笑話、同事做鬼臉,或新聞訊息,偶爾分享一下螢幕截圖,讓同業羨慕一下自己剛接的大訂單,就跟一般人沒甚麼兩樣…不對,等一下,客戶訂單?
依照金融法規,客戶的訂單是機密,不可外流,那為何這些華爾街業務可以大剌剌地無私分享,視客戶隱私、公司監控如無物?答案是,因為他們使用的即時通訊軟體具有加密功能,可以確保第三者即使攔截到訊息,也無法解讀。
即時通訊軟體提供加密,近年來已成為趨勢。包括台灣人愛用的Line,和美國較為流行的WhatsApp、Signal、iMessage等,都先後推出保密聊天功能,其中Signal更打出訊息會自動刪除做為賣點,就像間諜片裡常見的自毀裝置一樣,Signal的使用者可以設定在訊息傳送或接收後5秒內消失,不留一絲痕跡。
原本用於保護個人隱私的功能,到了金融交易員的手上,卻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2008年金融風暴過後,歐美金管機構收緊規範,要求交易必須完全透明,各家銀行和證券公司也順應新規,嚴格控制員工必須使用公司配發的手機完成交易聯繫,以便定期稽核;所有員工郵件和通訊內容,也都受到公司的監控。
可想而知,這些監管措施對很多交易員來說如同芒刺在背,甚至PO個八卦,都得擔心被上級找去關切,於是乎WhatsApp等通訊軟體提供的加密功能,這時在金融圈人士眼中就宛如天上掉下來的寶貝。有了訊息加密,和同行說悄悄話,打聽一下消息,就可以不必害怕那天突然被人挖出來,成為金融案件的呈堂供證。
即時通訊不受監控
根據彭博社訪問華爾街業內人士的結果,許多交易員都坦承私下愛用即時通訊軟體,因為跟公司規定的通訊方式比起來,WhatApp方便太多,也比較沒有顧忌。早晨銀行開內部會議,上面的人一邊報告,下面的人自顧自玩即時通訊軟體,跟客戶聊天談生意,早已成為金融業的常態。
有時候,交易員也是為了順應客戶需求。即時通訊流行以來,幾乎取代了其他溝通聯絡方式;大多數時候客戶想要下單,或是找營業員了解投資組合,都是順手拿起手機,打開即時通訊就問。對交易員來說,回覆客戶時當然也是透過同一個app,否則硬是轉到另外一個平台上答覆客戶,不但彆扭,更恐怕丟掉訂單。
但通訊不受監管,很容易遊走法律邊緣,尤其在龐大利益和業績的誘惑下,一下子可能就踩到法規紅線。例如有營業員常把基金的持有部位截圖下來,傳送給大客戶,藉此拉生意,這種作法違不違法或有爭議,但這種心態卻會誘人鋌而走險,釀成金融大案。
去年12月,掌管530億美金退休基金的紐約州官員Navnoor Kang,被控收取價值10萬美金的現金、毒品和性招待賄賂,當時的檢察官在起訴書中就點名行賄的證券公司主管利用WhatsApp與官員Kang聯繫,目的是為了「躲避執法單位監控」。
助長僥倖心態
今年初,英國金融規範機構FCA對一名傑佛瑞投資銀行前雇員開罰3萬7千多英鎊,因為這位銀行高級主管拿了一名客戶訂單,四處向其他客戶和友人炫耀,大言不慚只要拿下這筆訂單自己就發了,當時他吹牛時使用的通訊平台,正是WhatsApp。
圈內人士聽聞這些案例,反應多半是不可思議,但他們並不是對犯行感到不可思議,而是對犯案者蠢到不刪除這些對話感到難以理解。從這些華爾街人士的私下反應,就可以想像類似運用即時通訊規避金融法規的行為在圈內有多麼司空見慣,只差有沒有被抓而已。
不過,在陸續爆出幾起金融大案之後,銀行和證券業也開始加強自律,如德意志銀行就在今年初下令內部全面禁用傳訊軟體,包括WhatsApp和蘋果的iMessage等。另外,除了要求員工簽下規範嚴格的通訊協議,幾家銀行也採用了類似檢方的辦案手法,架設程式自動搜索內部網路的敏感字眼,像是「我密給你」這類關鍵字,以嗅出可能的觸法行為。看完整內容
延伸閱讀
黛妃過世20週年 王子獻花粉絲哀悼懷念
只想讓孩子安全!警抱炸彈狂奔1公里 400童獲救
密閉空間連關5天 實驗者崩潰產生幻覺
對中國依賴太深 澳洲「恐中」情緒大爆發
他的時薪抵你月薪2個月 美零售餐飲CEO和員工收入差很大
狼師過世照樣聲討!美菁英中學校友紛紛揭發性侵黑歷史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