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華裔移民在密西西比 雜貨店凝聚情感


發佈時間:2017/08/30 19:36
最後更新時間:2017/08/30 21:11

美國以往被形容是民族熔爐,但從去年大選到川普上任這半年多的總總,民族熔爐只存在於理想,事實上,它在49年前才廢除黑白種族隔離政策。而好長一段時間,在美國棉花重鎮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好不容易脫離奴隸身分的黑人,苦於沒有白人要賣他們東西,而且也沒有資本自己做買賣,他們所有日常生活所需,尤其是食物和雜貨,都得仰賴一個規模很小,不到千人的族群,這個族群就是華裔移民,我們今天美國不白、華裔移民故事,就要帶您看看,華裔移民如何餵飽這些深南方的非裔美國人。


 

說到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美國深南方,您或許會想到黑奴徒手耕種的棉花田,還有藍調音樂的發源地,但有一個族群卻會讓許多人意外。

莎莉與吉洛伊兄妹,和他們用了46年的中華炒鍋,今天輪到他們周家辦趴,和幾個一輩子老鄰居敘舊,所有人的年少共同經驗真的是「全家」就是我家。

華裔美國人莎莉周:「我在這家雜貨店長大,我們住在店鋪後面好多年,直到(父母)買了房子。」
 

這些華裔美國人的父母在世時,都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經營小雜貨店,中國人在19世紀後半便已出現在這一帶。

棉花田是這些中國移民來到大南方的理由,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奴隸制度遭到廢除,但棉花必須繼續栽種,廉價勤勞在政治上沉默無聲的中國勞工,填補廢奴後嚴重缺乏的勞力,不過,華裔移民通常不會甘於當農工老死。

華裔美國人芙烈妲Quon:「(中國人經營的)雜貨店如雨後春筍。」

開間雜貨店是他們實現美國夢的第二步,存夠了本他們就會做起小本生意。

華裔美國人芙烈妲Quon:「華人雜貨店其實滿足某種特殊需求,因為沒有(白)人想做這件事。」

白人拒絕做的事情就是服務黑人,因為美國即使廢奴,卻仍實行隔離政策直到1968年,芙烈妲父母就在馬路兩個街角各開一間店,一間服務黑人,一間則服務白人。

華裔美國人芙烈妲Quon:「那就像三線道,一條白人、一條黑人、一條中國人,只要乖乖待在自己那條路就沒事,越過了事態就嚴重了。」
 

根據1940年的統計,數目只有743人的中國移民,提供占了三角洲總人口七成以上的黑人,幾乎所有的雜貨以及日常所需,而這些非裔衣食父母經常付不出錢。

華裔美國人珍馬斯卡斯:「有些(黑)人錢不夠,我父親會讓他們賒帳,他們一周內回來付一點錢,但帶回去的(雜貨)更多,那是他們(非裔)生存的方式。」

包容與體諒則是華裔店家的生存之道,華人當時也有排華法案壓制,無法擁有資產,所以他們都住在雜貨店後面的閒置空間,即使1943年排華法案廢除後,多數家庭也買不起房子,當時白種人平均年薪大約4000美金,是非白種人的四倍以上。

華裔美國人珍馬斯卡斯:「我們住在雜貨店後面,一個大房間隔成兩間,我們不知道其他人的生活蓋,覺得這樣很有趣,直到上學後才知道有(白)人有房子。」

甚至在更早期,華裔小孩還不能上白人公立學校,而無論上哪種學校,所有人的課後活動都是回雜貨店裡做活兒。全年無休耶誕節也照常營業,孤立而寂寞的年少時光,也成就這些老鄰居如家人般的真摯情誼。
 

華裔美國人芙烈妲Quon:「我們這些三角洲地區的(華人)孩子間,絕對有革命情誼。」

如今中國移民經營的雜貨店早已歇業,也可以說是功臣身退,雜貨生意讓他們下一代得以上大學,不少人成了藥劑師,一些則入伍從軍。

比如莎莉另一個哥哥奧德利克,而吉洛伊則是NASA退休科學家,但即使在這兒土生土長,他們感嘆仍舊被視為是局外人。

華裔美國人珍馬斯卡斯:「我有一次走進一棟辦公樓,某個小姐問我說『親愛的你是裝飾物嗎?』」

但不管這些經驗如何莫名與啼笑皆非,這些華裔後代都視密西西比三角洲,是他們唯一的家鄉。

華裔美國人奧德立克周:「(密西西比河上)很平靜,我會關上手機專心釣魚,沒人會打來煩我,遺世獨立享受上帝創造的萬物。」

這幾位老友是少數還留在這兒的華裔後代,他們的豐盛派對不只藉食物凝聚情感,更是為了保存和傳承華人家庭,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記憶與文化。

圖/微博

◤2024史上最熱一年◢

👉地球發高燒台灣未來冬季恐歸零?

👉半顆高麗菜破百,極端天氣惹禍

👉這4電器吃光荷包!教你省電祕訣



#種族隔離#種族歧視#華人#白人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188

0.0855

0.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