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溝地震過後真正讓人難過的,是源於九年前汶川地震留給中國的失語和陰影。對四川人來說,「我們畢竟經歷過五.一二」的歎息充滿無可奈何。九年過去,汶川的傷口從沒癒合,所以中國的網路段子才常說:「成都人早就不拿地震當回事了。」
四川九寨溝於八月八日發生芮氏規模七.○的地震,「二十五人死、五二五人傷(其中四十二人重傷)」,這個由四川省政府新聞辦通報的罹難數字,以災情規模來計不算是太嚴重。地震發生次日,災區疏散六萬多名遊客與外來務工人員;一周之內,人員搜救工作結束,道路、通信、供電供水基本恢復,陸媒發布新聞指出「災區人心安定、社會穩定,搶險救援和應急安置階段主要任務總體完成,抗震救災工作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
無法「過去」的那場地震
然而在這些「安定」、「穩定」、「階段性成效」的中國式新聞體表述背後,九寨溝地震所牽動起的關於地震大範圍討論,或許更值得注意。地震當晚,微信朋友圈已經是蠟燭、祈福、天佑中華鋪天蓋地的景象,因而衍生出了「經國家相關部門證實,此次地震微信朋友圈震感最強」的段子。
牽掛四川親友的種種問候與報平安,在各個微信群組裡發得熱火朝天。記得那天我所在的一個微信群裡,一位住在成都的朋友告訴大家自己安好,然後追加了一句「我們畢竟經歷過五.一二」(汶川地震)——於是整個群組突然陷入了尷尬的沉默,隔著手機屏幕,沒有人再講話或是發蠟燭、發表情。在真正沉重的記憶面前,人們能做的只有噤聲。
而我想到幾個月前,作家李靜睿在她的微信公眾號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九年〉的文章,其中有句話非常刺痛我:「地震這件事過去了,雖然很多事情都過去了,但我始終沒能接受這件事也會過去。」大概正如同她所說的,中國人是最善於讓一件事「過去」的民族,對成功「重建」的歌頌早已湮沒對「豆腐渣」的追討。但事實上,能讓那場地震「過去」的,只有未曾經歷過它的人。
九年前的李靜睿還是記者,她去了北川和汶川,和所有親眼目睹過災後現場以及後續之種種荒謬的人一樣,她無法相信官方公布的死亡數字(有民間組織調查指汶川地震實際死亡人數是三十萬人左右)、無法忍受當年承諾過會對在「豆腐渣」校舍中喪命的孩子們有個交代的綿竹市委書記,早已高升德陽市人大副主任卻依然給不出交代,更無法心安理得去做地震幾年後重建的「回訪」。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589期〉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