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與巴基斯坦緊張情勢再度升高。印度控制的喀什米爾(Kashmir)(又譯克什米爾)地區4月22日發生針對印度遊客的恐怖攻擊,造成26人死亡。印度指控巴基斯坦支持這起攻擊,儘管巴基斯坦否認,印度仍採取強硬措施,包括取消兩國公民簽證、召回外交官、關閉陸地邊界,發動空襲轟炸,衝突持續升溫。事實上,印度與巴基斯坦自1947年分治以來就紛爭不斷,以下整理印巴的過往衝突:
- 1947年
英屬印度被分裂為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印度,和穆斯林為主的巴基斯坦。幾個月後,這兩個年輕國家為爭奪以穆斯林為主的喀什米爾(當時由印度教君主統治)的控制權而展開第一次戰爭。這場戰爭導致上千人死亡,直到1948年才結束。
- 1949年
聯合國斡旋的停火線將克什米爾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控制的區域,並承諾將由聯合國主持投票,讓該地區的人民決定加入巴基斯坦還是印度。然而此投票至今不曾舉行過。
- 1965年
印度和巴基斯坦因喀什米爾問題爆發第二次戰爭,數千人在激戰中喪生,戰鬥並未達成決定性結果。雙方隨後在蘇聯和美國的斡旋下達成停火協議。談判在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Tashkent)進行。1966年1月,雙方最終歸還在戰爭中奪取的領土並撤軍。
- 1971年
印度介入東巴基斯坦的獨立戰爭,最終導致該地區脫離巴基斯坦,成為新國家孟加拉。估計這場衝突中約有300萬人喪生。
- 1972年
印度和巴基斯坦簽署和平協議,將喀什米爾的停火線重新命名為「印巴控制線」(Line of Control)。雙方沿邊界部署更多軍隊,將邊界變成重兵駐守的軍事前哨。
- 1989年
克什米爾異議人士在巴基斯坦的支持下,發起反對印度統治的血腥叛亂。印度軍隊以嚴厲措施回應,這加劇新德里和伊斯蘭堡之間的外交和軍事衝突。
- 1999年
巴基斯坦士兵和喀什米爾戰士佔領印度側的幾座喜馬拉雅山峰。印度則以空襲和炮擊回應。十週的戰鬥中至少有1千名戰鬥人員喪生,讓世界憂心這場衝突可能升級為核衝突。美國最終介入調解,平息紛爭。
- 2016年
武裝分子潛入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一處軍事基地,造成至少18名士兵死亡。印度派遣特種部隊進入巴基斯坦控制的領土,後來聲稱在「外科手術式打擊」(Surgical Strikes)中殺害多名疑似叛亂分子。巴基斯坦否認這些打擊事件的發生,但這導致雙方邊境發生好幾天的重大衝突,雙方的戰鬥人員和平民均有傷亡。
- 2019年
喀什米爾叛亂分子駕駛裝有爆炸物的汽車,撞上一輛載有印度士兵的巴士,造成40人死亡後,雙方再次瀕臨戰爭。印度在巴基斯坦境內進行空襲,聲稱擊中武裝分子訓練設施。巴基斯坦隨後擊落一架印度戰機並俘虜一名飛行員。該飛行員後來被釋放,緩解緊張局勢。
- 2025年
武裝分子襲擊度假小鎮帕哈爾岡的印度遊客,造成26人死亡,其中大多數是印度教徒。印度指責巴基斯坦方犯案,巴基斯坦則否認。印度誓言要進行報復,雙方緊張關係升至自2019年以來的最高點。兩國取消對彼此公民的簽證,召回外交官,關閉唯一的陸地邊境通道,並關閉彼此的空域。新德里還中止一項重要的水資源共享協議。
印度軍方5月7日針對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巴基斯坦控制區等至少9個地點發動空襲轟炸,造成3死12傷。印度國防部宣稱這是為了打擊恐怖主義。巴基斯坦則控訴印度軍方挑釁,宣稱擊落至少5架印度戰機,其中3架還是自法國採購的「飆風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