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物種大滅絕恐龍死亡怎造成? 研究:塵埃遮日「阻光合作用」

編輯 丘力龍 報導
發佈時間:2023/10/31 11:10
最後更新時間:2023/10/31 11:10
研究推測第五次物種大滅絕是因隕石撞擊地球後產生塵埃,遮蔽太陽致陷入寒冬。(圖/翻攝自《每日郵報》)
研究推測第五次物種大滅絕是因隕石撞擊地球後產生塵埃,遮蔽太陽致陷入寒冬。(圖/翻攝自《每日郵報》)

學界普遍認為,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公里(約聖母峰大小)的小行星高速撞擊今天墨西哥猶加敦半島(Yucatan Peninsula)海域,導致全球非鳥類恐龍全數滅絕,這場災難發生後的幾年裡,地球75%的物種也相繼滅絕(白堊紀滅絕、第五次物種大滅絕),是什麼原因造成至今眾說紛紜;科學家近日發表最新研究,指塵埃顆粒扮演的角色可能比先前認為的更重要。
 
CNN》、《每日郵報報導,先前的研究表明,撞擊過程中釋放出硫磺,留下180公里寬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野火產生的塵埃顆粒引發了全球冬季,氣溫驟降,引發物種大滅絕。為釐清真正原因,比利時皇家天文台研究員、行星科學家塞內爾(Cem Berk Senel)領導地球科學家團隊開發新電腦模型模擬小行星撞擊後的全球氣候,該模型是基於當時已發布的地球氣候訊息,和從北達科他州(North Dakota)塔尼斯化石遺址(Tanis fossil site)採集的沉積物樣本(記錄了襲擊發生後20年狀況)。

 
 
化石遺址的岩石中,矽酸鹽塵埃顆粒(直徑約0.8至8.0微米)高達2兆噸,超過11座聖母峰重量;團隊認為,小行星撞擊產生了微小顆粒,被拋入地球大氣層停留長達15年,導致全球氣溫下降攝氏15度,陷入核冬天(nuclear winter)。同時,這些顆粒也遮蔽太陽近2年,導致植披無法行光合作用,致許多草食物種(包括一些恐龍)死亡,破壞了食物鏈,造成滅絕的連鎖反應。

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高速撞擊猶加敦半島海域,導致全球非鳥類恐龍全數滅絕。(圖/翻攝自《每日郵報》)

科學團隊30日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發表這份研究,塞內爾表示,模型顯示光合作用(植物利用陽光、水和二氧化碳產生能量和氧氣的過程)的停止與噴射到大氣中阻擋陽光的細塵直接相關,「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主要的滅絕機制是小行星撞擊後的極冷氣候,但撞擊後光合作用的停止本身就是一種(滅絕)機制。」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地球物理學家古利克(Sean Gulick)指,發現世界上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期間發生的事情對於了解過去和未來非常重要,「也許我們可以更好地預測我們可能正處於的大規模滅絕。」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全球必讀

#第五次物種大滅絕#白堊紀滅絕#恐龍#隕石#煙塵#光合作用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560

0.0750

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