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柯慶生今天表示,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與新疆人權議題掛鉤,美國參賽遭遇國內壓力。多國如決定抵制,中國恐因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而強烈反彈,美中關係面臨重大考驗。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則說,「中國威脅」令人憂心,特別是在台灣議題上。中國實現兩岸統一的決心堅定,美國遵循自身政策有充分理由協助台灣,美中將為此持續激烈競爭,存有爆發軍事衝突的風險。
哥大美東時間7日舉辦視訊研討會,邀請教授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黎安友、高琴、呂曉波、李本(Benjamin Liebman)探討美國總統拜登1月上任後的美中關係前景。
曾任國務院亞太副助卿的柯慶生說,拜登政府將延續與中國競爭的戰略,但調整做法,更強調美國擁有同盟與夥伴的優勢。美國將和同盟與夥伴一同關切中國經貿、人權、安全作為,修復前總統川普執政時受損的同盟關係初步「相對成功」。
但他警告,拜登政府似乎延續保護主義,對多邊經貿外交沒有太大興趣。如果沒有多邊貿易協定強化美國在東亞的地位,很難形成基於同盟的對中戰略。
帛琉總統惠恕仁(Surangel Whipps Jr.)3月訪台時,美國駐帛琉大使倪約翰(John Hennessey-Niland)隨行,成為1979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以來首位訪台的現任美國大使。
柯慶生說,拜登政府似乎有意持續提升美台接觸層級,他不清楚倪約翰訪台是否具戰略意圖,但這類接觸肯定會觸怒北京,繼而影響美中關係。他預期美方高層將堅定承諾維護台灣安全,台灣成為美中在安全領域關係緊繃的主要層面。
黎安友對美中整體關係前景表達悲觀。他說,美中關係在川普執政時出現根本變化,從尋求合作轉向對立,深層原因是美中實力平衡改變,中國崛起後想改善安全處境,反而使美國感受到威脅。
黎安友分析,拜登政府對中政策比前朝更有紀律、具戰略性,嘗試與盟友影響中國作為(Shaping Chinese behaviors)外,也致力重建美國、強調人權,同時盼望找到與中國合作的領域。
他表示,中國並非前蘇聯,沒有輸出治理模式的意識型態野心;美中軍事對抗在南海、台海、西太平洋,而非冷戰時期的陸地。兩國在國際公共衛生、氣候變遷、北韓、伊朗等議題上有合作動機,但合作中也存有競爭,包括競逐新能源技術。
黎安友眼中,美中互不信任是合作最大障礙。
他說:「兩國很難完全相信對方,這不是說『我們必須相信彼此』就能解決的。國際政治非常殘酷,建立在互疑基礎上,所以不易推動我們所需的合作。」(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