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參加過音樂節呢,其實不只台灣,全球各地的年輕人,都喜歡體驗音樂節帶來的超嗨氣氛,只是研究發現,音樂節門票逐年增高,而這背後,其實與消費模式改變有關。
經濟學人記者:「我從來沒去過音樂節,直到今天。」
音樂節成為全球流行趨勢,但不少人發現,音樂節門票越賣越貴,舉例來說全球最大,英國Glastonbury音樂節,1979年門票只要5英鎊,如今卻賣到248英鎊,等於是從一張票原本不到200,變成要將近1萬台幣,就算票價是隨通貨膨漲上漲,頂多也只高出5倍,但事實是票價貴了近50倍,到底為什麼?
經濟學人新聞片段:「這就像規劃一個小鎮,我們有上百條預算,你得確定你有水源,有Wi-Fi,內部交通管理、外部交通管理。」
籌辦活動費時費工,但最貴的還是音樂本身,專家坦言,以往歌手靠唱片賺錢,但現在人人用線上聽音樂,歌手改靠出席音樂活動賺錢,出場費也就水漲船高。
經濟學人記者:「1969年胡士托音樂節,吉米罕醉克斯的酬勞,相當12萬5千元美元,但2019年科切拉山音樂節,亞莉安娜的酬勞則高達8百萬美元,多出64倍。」
不過實際街訪民眾,為何參加音樂節,理由又很不同。
英國民眾:「大排隊吸引我過來,但我到了現場,有時候沒看到什麼音樂,老實說我不懂任何鬼音樂,這與音樂無關,重點是氣氛。」
根據調查,民眾特地為了壓軸歌手,參加音樂節的比例,其實只有百分之8,其餘百分之53的民眾,都是為了感受整體氣氛而來,而這就叫體驗經濟。
《體驗經濟》作者喬潘恩:「我們從農業經濟時,奠基於商品的需求,到了產業經濟時期,奠基於貨物到服務經濟,現在我們處在體驗經濟時期,所謂體驗做得就是讓所有人參與其中。」
有特色的音樂節,能吸引民眾朝聖,拍照打卡。
節慶活動專家喬登:「我們自拍不是為了拍出最好的照片,而是因為我們就在現場,這證明了我們在那。」
《體驗經濟》作者潘恩:「要有一種體驗可在某方面改變我們,我們稱之為轉化,轉化則是第五種或最終的經濟發展型式,提供經濟價值。」
專家表示早期音樂愛好者,熱衷收集黑膠唱片,但現代人則以參與音樂節,展現出自己的另類收集,就是這樣的消費需求,才讓越來越昂貴的音樂節,商機能源源不絕。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