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釘住美元改為「有管理」的浮動匯率,25年來,中國的人民幣匯率政策市場化是一道漫長的過程。在中美貿易戰的緊張氣氛中,中國的人民幣匯率政策是否再有變動,讓外界關注。
中國大陸於1994年1月1日進行第一次外匯改革,將官方匯率往適用外匯券的調劑價併軌,採行單一匯率,並由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改為管理浮動匯率制度。
之後,人民幣維持浮動匯率。唯有1997年12月東亞金融風暴開始至2005年6月,以及2008年9月金融海嘯至2010年6月這兩段期間,人民幣又恢復釘住美元。
1997年至2005年,中國將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維持在8.27之固定水準,引起國際批評,在壓力下,2005年中國開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即匯率原則上由外匯市場供給與需求決定,但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央行)隨時可以基於各種考慮或政策目的介入外匯市場,影響匯率的水準與變動方向。
不過,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中國又強力介入匯市,將人民幣重新釘住美元。
在美國多次施壓下,2010年6月19日中國再次進行匯率制度改革,參考一籃子貨幣,容許人民幣每日在固定幅度內波動,人民幣對美元開始逐步升值。此外,人行在2012年4月與2014年3月,且兩度放寬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的每日浮動幅度。
近年,中國官方多次表示,人民幣匯率改革還在繼續,將朝市場化方向發展,不過,面對中美貿易戰延燒,官方的調控之手還是如影隨形。
2015年8月11日,中國央行宣布調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參考前一天收盤匯率,讓中間價更為市場化;「811匯改」後,人民幣中間價大幅貶值。
才展現匯率邁向市場化的決心沒太久,2017年5月中國央行卻又讓人民幣中間價報價機制引入「逆週期因子」作為政策調控工具,並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期間重新啟動此工具,抑制貶值預期。
近一個月來,人行啟用多種工具,包括逆週期因子、離岸央票及跨境資金流動管理等措施。中國大陸證券日報報導,這些政策工具或政策組合可視人民幣匯價波動狀況伺機使用。報導也意有所指地說:「從以往經驗來看,央行調控匯市的能力已被多次驗證。」(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