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大陸快遞業龍頭的順豐,市值從去年3月1日的逾3000億人民幣,跌到今年12月14日僅剩1500億人民幣(約新台幣6807億元)。專家指出,從快遞起家的順豐,近年來積極透過轉型卻無具體成果,本業的快遞業務也無起色,25歲的順豐已不再像以前強勢,並且出現一些弊病。
綜合陸媒報導,1993年24歲的王衛成立順豐,在2002年底SARS肆虐廣東之際,趁著航空運價大跌,順豐租賃5架貨機,成為大陸第1家使用全貨運專機的民營快遞企業。為了擴大業務範圍,2004年起,王衛更先後9次把動產、不動產抵押給銀行,2005年甚至將整間順豐速運抵押給中國銀行,供了420萬人民幣(約新台幣1906萬元)。
2008~2012年,順豐開啟了多元化發展之路,但《億歐網》發現,順豐的快遞業務,卻正被同業侵蝕,加上電商業務的發展,已經成為快遞業的主引擎,順豐的「快遞王位」已逐漸被邊緣化。
在電商方面,相較於阿里、京東等平台,順豐卻表現得不慍不火,6年內換了7任CEO,發展戰略更是一年一變,從生鮮電商及線下布局嘿客,再到順豐優選與嘿客線下店合併,短短2年,順豐在嘿客的投資虧損已達16億人民幣(約73億元台幣)。
還有業內專家指出,順豐的流量是快遞訂單流量,但阿里與京東的,卻是零售消費流量,前者只是服務流程,後者卻是活水,這是順豐在電商的成效不大的主要癥結,因為順豐只進化到由訂單為中心,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才能解決流量的問題。
最後是智慧快遞櫃,2015年6月,順豐、電通、中通、韻達、普洛斯共同投資創建豐巢,研發所有快遞、電商物流使用的24小時自助開放平台,來解決快遞末端配送問題,但是智慧快遞櫃造價為新台幣8~27萬元,企業還得承擔安裝成本、線路改造和後期維護等費用,且場地租金水漲船高,更使得這些成本成為快遞櫃企業獲利的絆腳石。
因此,順豐不得不放棄一定的股權權益,去年8月與明德控股簽訂股權轉讓協議,順豐的持股由30%降為15%。今年6月,包括中通、韻達、電通等,都已撤資,隨後圓通、中通、電通等,宣布向菜鳥供應鏈的全資公司「浙江驛棧」增資,由此可見,未來三通一達極可能向菜島靠攏,而不是順豐。
由於快遞才是順豐發展的重中之重,雖然王衛做了一系列的多元化經營,但速運物流依舊是主要收入來源,2015年佔營收近98%,2016年更達99%以上,但是順豐近年來卻在快遞業務量表現並不出色,從去年市佔率來看,順豐僅佔7.9%,低於通達系與百世。
此外,電商平台京東的自營物流也在去年開始向市場開放,並且在今年10月18日上線個人快遞業務,定位服務高端市場。市場猜測,這次是衝著順豐來的,雖然短期京東快遞還不會打亂市場格局,但專家認為,長期不可低估,對順豐一定會造成影響。
實習編輯/鄭宇辰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