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媒體,包括了一群所謂的「名嘴」,無疑可以說是「網軍」氾濫的背後推手,甚至可以直接將他們形容成「幫兇」。
試想,IDCC不過是一個無膽匪類藏形匿跡的化名,無論他發表什麼言論,事實上都是無足輕重的,更何況其字裡行間充斥著謾罵,典型的就是一篇詬詈文字,明眼人都可察覺到其異處;然而,諸媒體隨之起舞,眾名嘴更迎風吐沫,大篇幅、大口徑的加以報導、轉述、評論,推波助瀾,導致網路上議論洶洶,而始作俑者的卑劣用心,才得以順遂達成。如果當初報導的新聞從業人員能稍有節制,評論者能拒絕評說,任流言自生自滅,外交官之死的悲劇,理當不會發生。
我們不願意去指摘若干媒體蓄意為關係人護航的偏頗,因為他們既自甘墮落,也就沒有什麼好言說的了;但是,卻必須指出,身為一個新聞從業人員,絕對不可忘卻當時投身入神聖的新聞事業的初心,面對真理,不但需要威武不屈、富貴不淫、貧賤不移,更需要隨時惕厲自己,求實傳真,才是自己的終極使命。
「網軍」的氾濫成災,一般缺乏訓練的民眾可以推諉說缺乏辨識真偽的能力,但新聞從業人員多數是受過專業訓練的,無論如何都不能卸責。現今媒體的編採模式,由於新聞需求量的龐大,對從業人員來說,構成不少的壓力。限時限條限字之下,當然不可能如過往一般親身經歷去博求廣徵,而往往只能從若干網站網頁,如臉書、PTT、YOUTUBE上擷取素材。但是,網路上發言者形形色色,內容亦五花八門,卻絕對不是不加甄別就值得報導的。一些不用真名(包含藝名),躲閃在匿稱、化名背後,自以為是的阿狗阿貓之流,出語荒唐、言之無據的言論,無論其所引發的迴響有多大,顯然都不是足以被採擇的對象;但細觀多數媒體,卻樂此不疲的加以引述,甚至連評論都付之闕如,這不僅是因循怠惰而已,更是直接助長了流言傳播的速度與廣度。優秀外交官蘇啟誠之死,「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當初也在其中嘎上一角的新聞記者,難道不會有愧於心嗎?
我始終認為,新聞從業人員從事的不僅僅是新聞報導的工作,更是在寫當代史、現在史,任務是艱巨而偉大的,雖是上有所命,外有所惑,亦不可為五斗之米而折腰。否則的話,恐怕後代的史家,如有董狐之筆,也將仿「趙盾弒其君」的春秋書法,大書「新聞記者害其國」。這點,還籲請所有有良知的新聞從業人員深自惕厲。
以上評論,不代表本新聞網立場
~開啟小鈴鐺 新聞搶先看~
TVBS新聞YouTube頻道改版囉! 快點我按讚訂閱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