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覺得太空離我們很遙遠呢?其實太空技術,早就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像是GPS導航,就需要航太技術,另外太空通訊也跟國際間國防大戰息息相關,而我們台灣其實有一間太空學校,我們有什麼樣的研究能量?又有哪些科學家在為解密太空而努力呢?帶您一起來了解。
太空學校 幫你圓夢
太空學校創辦人暨執行長劉倬宇:「 那本來我們是走IT的軟體的,然後,後來我們覺得NASA,我們是不是可以有些元素真的可以讓,給我們青少年,後來就談了幾次,一回生、二回熟,有一天NASA打電話跟我說,James你要不要來看一下有一個東西。」
在NASA的訓練中心,目睹訓練過程,利用水中浮力模擬太空作業環境。參與學生:「這真的非常有趣,很多作業,但最後這確實是非常的有趣,我想最棒的部分是。」在鏡頭前難掩興奮之情,這樣的課程經營了10多年,學生來自世界各地,但太空議題在台灣鮮少受到關注,要從小培養就得創造動機。
第一個由臺灣自主研發的光學遙測衛星以及第四個自主擁有的人造衛星,冉冉升空,在這個衛星上頭,還搭載了一群太空科學家的研究計劃。記者詹舒涵:「在我手中,你可以看到,這是福衛五號的縮小模型,不過很少人會注意到一點,就是它旁邊有一個小小的立方體,你有看到嗎?這個其實叫做酬載,它用來蒐集太空當中,電漿的一個狀況是由台灣的中央大學自行來去研發,現在我們已經進到他們的研究室,跟著我們的鏡頭往裡頭來走一點,你可以看到這個立方體、金色的這個,就是酬載它原來的一個樣子,不過他要能夠跟著福衛五號一起來升空,就必須要經過很多的實驗,而在我後方,就是它實驗的地方。」
配合衛星 探索太空
筒狀的模擬艙空間、完全真空,來假設太空中的電漿狀況,也是裝置真正前往太空前的關卡。擔任研發推手的教授很得意的告訴我們,太空變數很多、模擬預測的效果有限,但是自行設計就能讓應變力大大提升。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所長趙吉光:「像我們這一次有調整了這個電流的設置方式,所以這個也就是在實際在運作中調整,才會知道發生了什麼狀況,那當然如果儀器不是你設計的,那你連想知道這個原因是什麼發生的都不會知道。」
目前裝置已經跟著衛星繞行,蒐集到的資訊都能順利回傳,而這些數據現在可能經由分析,成為預測地震發生的可靠依據。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劉正彥VS.記者詹舒涵:「其實看到有一個凹槽就是像一個海灣一樣,就是電漿灣這就是我們太空天氣變化蠻多的。」螢幕上一塊塊分布地圖,顏色異常區域代表電漿數據有特別變化,其實地球上的所以改變對宇宙都會有所影響。台大梁次震中心主任陳丕燊vs.記者詹舒涵:「這些是我們的,這個天線。」
鑽研宇宙與天文粒子多年的台大教授帶著我們,參觀他的研究室,這些難懂的天線是用來觀測宇宙中的電波。記者詹舒涵:「宇宙對我們來說,有很多未知的地方,還有一種觀察它的方式,就是透過電波望遠鏡,也就是所謂的天線,因為在宇宙當中,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電波,但是這個天線到底能不能用呢?就要來這個無反射室,來進行一下測試,打開來讓大家看一下,這個門很沉重喔,可以看到裡頭有很多的泡棉,上頭都有碳粉,我們現在就把這個天線拿進去看它有沒有用。」
記者詹舒涵:「好把門關上,電視機前黑黑一片的,不是你家電視機壞了,看一下裡頭本來沒有光線,因為要減少任何干擾的可能性,另外吸音海綿也讓你在這裡講話幾乎沒有回音,才能夠達到良好的測試效果。」研究人員、仔細安裝,這些天線經過測試後就能進行任務,更曾經多次前往南極蒐集來自宇宙的電波。
接收電波的大型裝置正準備要送往天際,與美國、英國、比利時、以色列多國合作的計畫,在南極已經進行了十多年,教授坦言,以台灣國力研究能量有限,所以這樣的國際研究,對台灣的太空人才來說真的很重要。台大梁次震中心主任陳丕燊:「尤其在我們東亞這一塊,很多很多的國家都投入大量經費,做這個高等教育和科研上,那其實這個方面我們有點相對落後。」
太空探索 投入資源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