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項由人工智慧新創、自動化軟體商進行的調查顯示,大約有60%的員工認為,在工作上使用AI,可以解決職業倦怠,另外還有5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贊同採取自動化來支持員工和簡化工作的企業,而以台灣來說,目前AI大多應用在工業以及農業,也為農民創造更多的收益。
透過數據分析,用不同方式了解每塊田地,配合氣候各式各樣的周邊因素,進行演算,就能得知種子落入土裡,一天後一個月後,甚至是一年後的未來,AI人工智慧的誕生,替農民省下大把的施作成本。
數據應用公司總經理吳君孝:「今年的芒果量應該會非常多但是偏小顆,但是原因是什麼,原因是因為我們在去年其實就觀測到,就是在開花季的時候是普遍缺水的狀況,加上今年的開花,又大家都是在同時間開,在你沒有做蔬果操作的狀況下,我們多半長出來的都會是比較小,但是量會很多,可是今天你有蔬果的話,你長出來是比較大顆果型比較好的,大概跟市面價格差8倍以上。」
記者謝丹慈:「AI新創軟體商最近做了一項研究,發現有60%的員工,認為AI驅動的自動化解決方案,有效地解決他們的職業倦怠,而另外還有57%的受訪者,他們認為AI應該要來簡化他們的工作。」
隨著景氣影響,導致工作量的增加,有28%的工作者表示,因為本身工作或出於招聘凍結,因而承擔了新的責任,另外全球還有29%的員工,曾經經歷職業倦怠,這些都促使人們越來越依賴AI工具來降低工作壓力。
桃園農友陳靖佳:「溫度高高低低,可能會造成它的就是,我們水稻來說是它的結實,有一些會空包彈或者是,有一些會引發一些病害,可能當年的產量可能就會減少3、40%,有AI這樣幫我們預測的話,可以精準的抓到我們今年,到底是產量是多少。」
台南青農合作社社長廖中華:「但是傳統的方式是說,我必須等事情發生了,我才有辦法去做一個應變,可是那個都已經太慢了,它對我們最大的改變,應該是成本上的降低,還有對未來通路上的改變。」
遇見了農作物的未來,農民更有效率進行預防,尤其台灣農業人口在10年內減少約28萬人,更突顯老齡化的問題。
AI智能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謝宗震:「以一個石化廠可能有三到四萬個設備,需要去做管理,舉個例子來說,他可能一天有40%的時間都在做巡檢,透過新的AI方案介入之後,可能會把這個40%的時間降低成15%。」
透過智能減輕工作負擔之外,製程作業中的檢討報告,也能從人工兩到三個禮拜的作業,縮減到3小時內,這也是為何員工越來越傾向使用AI,而他們更期盼AI,分擔數據分析占52%,數據輸入及創建為50%,另外IT技術問題的解決則占49%,而報告生成也有48%。
AI智能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謝宗震:「所以我們很看好像這種AIIOT的連結,在台灣可以很快地這樣子蓬勃發展,當然除此之外我們在零售業電信,或者是金融業醫療,都有是AI可以發揮的空間。」
數據應用公司總經理吳君孝:「或者說是當我先知道的時候,我可不可以透過一些,新型的金融性商品來做,所以我覺得AI未來在做東西,應該是如何善用情報,去做更多更好的商業服務。」
調查也顯示,年輕員工對新技術更加接受,69%的Z世代,以及63%的千禧一代,和51%的X世代都堅信自動化有潛力提高他們的工作表現,未來AI運用也將超出我們的想像空間,畢竟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透過AI的演進設法創造更大效益。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