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水下作業大隊被譽為台版「怒海潛將」,下水執行任務,除了靠專業能力,團隊合作更是重要;由於隊員水肺潛水無法對話溝通,只能藉由「同伴繩」傳遞訊號,甚至求救都靠它。
「大家注意!潛水員上頭盔!」中央社記者到第一線專訪,訪問這天,水下作業大隊正在高雄軍港內的泳池、水櫃大樓、減壓艙等處,分頭進行專業訓練。
水下作業大隊深海組長陳志信說,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隊員,除了在部隊的體能必須達標外,必須經過泳試、口試及單槓測驗,最後再經專業訓練。
他指出,成員要下水執行任務前,必須先接受9週「水械專長班」,通過後就可背氣瓶執行深度較淺、難度較低的任務;若進行深海潛水,例如難船打撈、長時間難度又高的作業,就必須參加為期4週「水面供氣潛水班」,之後可自行選擇8週「氦氧混合氣潛水班」,加強專業。
要執行潛水作業,身上裝備也馬虎不得。水下作業大隊潛水員全套的裝備,包含頭盔、防寒衣、氣瓶等標準配備,總重約35公斤,由於重量重、穿戴必須特別小心,尤其配戴重達15公斤的頭盔時,更需助手協助,避免在沒有浮力情況下傷及頸椎。
教官指出,潛水大略分為攜帶氧氣瓶的「水肺潛水」與「水面供氣潛水」。若用於船舶救援、打撈等長時間、深度較深的作業時,就會將氣源與岸上連結,讓隊員作業時有源源不絕的氧氣可使用。
若進行深度較淺、時間較短,或簡便作業,則使用水肺潛水,水肺潛水又分為開放式水肺與閉環呼吸器,前者直接將廢氣排入水中;後者由設備自行循環,不會在水中產生泡泡,隱密性較高。
水肺潛水因為氣源未與岸上連結,潛水員必須背負氣瓶下水,為確保安全,仿效美軍的「潛伴制度」採2人一組,隊員彼此間會有一條「同伴繩」,各種拉法代表傳遞不同訊號。
水下作業大隊深海岸勤作業組副組長楊昀叡解釋,不同頻率的抽拉,就像「摩斯密碼一樣」,代表著不同的訊號,以便同伴可以立即處置不同的狀況。
他舉例,如果拉一下、回一下,代表「好,沒問題」;如果連續拉2下,代表「有狀況,我自己可以排除」;連續拉3下,代表「發生問題可以排除,但我需要協助」;連續拉4下,代表「快點拉我上來,下面有危險」。
水下作業大隊另外一個重要的訓練課目,就是「浮力袋」的運用。教官表示,浮力袋扮演重要角色,在陸上對物品的手感與在水中不相同,水中較重的物件難以用手提起來,可藉由浮力袋充氣,讓隊員執行任務時減輕負荷。
教官說,浮力袋的使用,可以讓10公斤的物品產生浮力,甚至讓大到100公斤的物品都能從水中上升。若碰到「難船浮揚」,經計算後,可以將浮力袋同時配掛在船隻周遭,藉此產生更大浮力,以利船隻浮出水面再讓機具吊掛。
水下作業大隊任務完成上岸前,為避免因急劇上升、身體來不及適應壓力的變化罹患「潛水夫病(減壓病)」,水下作業大隊隊員都會先在水中各個不同的深度做「各站停留」,循序漸進上升;上岸後則由潛水助理進行各項身體檢查,確保萬無一失。(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