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嚴時期被判過兩次死刑的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說,無形的戒嚴枷鎖仍停留在人們腦裡、心裡,轉型正義還沒落實,第一步應公開戒嚴時期所有的反抗歷史檔案,讓下一代認識戒嚴時期反抗威權而受難的英雄身影。
解嚴30年,施明德受訪談到這個議題沉吟了一下,說起一個「腳鐐不在腳上,腳鐐在心中」故事。1962年他因為「台灣獨立聯盟案」被捕,輾轉被送到青島東路三號「警備總部軍法處看守所」,同房已關了10位政治犯,有3名是已判死刑的死囚。其中一位叫蔡秉堃,年約50歲出頭,身高180公分。死囚都要被戴上腳鐐,用粗釘釘死。蔡秉堃的腳鐐只有25公分長,動作受到拘束,散步也只能碎步行走。
蔡秉堃案後來被發回更審,獄卒取下腳鐐,再回到牢房時,外表看起來一下子年輕了十幾歲,讓施明德體會到,死刑對囚禁在牢裡的人壓力有多大。可是,施明德也發現蔡秉堃走路步幅,仍像腳鐐在腳上時的窄幅、拘謹,完全不像他的身高應有的大步伐。
施明德疑惑地問他,他只會笑笑地說;「有嗎?我很自在啊」。可惜後來他又被判死刑,不久,就被槍決了。一個180幾公分的人,拆除腳鐐,走路還是小碎步,施明德從來沒有看過他大步邁進。這個故事讓施明德感嘆,「腳鐐不在腳上,腳鐐在心中」。
提這個故事,施明德說,1945年國民黨接收台灣到1987年解除戒嚴,將近40幾年時間,經過二、三代,影響第三代、第四代,在這漫長歲月,戒嚴令不在了,但戒嚴還存在人們心中,「就像蔡先生的腳鐐一樣」。
施明德說當年美麗島案要對抗的,就是民主5大害:黨禁、報禁、戒嚴令、萬年國會、御用司法。解除戒嚴令後,一些殖民統治的體制,逐漸被打破,包括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但是,司法仍無法代表正義與公義,就像戒嚴令仍存在很多人心中和腦海裡。
台灣社會年輕一代的父親、祖父都曾活在戒嚴時代,戒嚴雖然解除,但是他們給孩子們的身教,卻可以看到在戒嚴令下被扭曲的遺緒,使得台灣還不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像台灣社會對言論自由的渴望,卻從一個完全不能講話的戒嚴時代,變成言論不負責任的時代。
他進一步指出尤其是臉書匿名攻擊,非常不負責任,甚至有權勢者可以購買臉書100個、1000個帳號,製造假輿論;施明德認為,維護自己的尊嚴很重要,卻把別人尊嚴當成狗屎,這種社會真讓人難過。
施明德也感嘆,台灣人沒有歷史感。解嚴之後的轉型正義,第一步應該誠實面對歷史。特別是在戒嚴時期、威權統治年代,勇敢對抗壓迫者的政治受難人,他們應該是台灣的英雄,可是到現在,民進黨執政了,泰源五烈士還是叛亂犯。學者要寫那段歷史竟然叫當時特務、法官來詮釋,台灣社會還是延續國民黨那套思維。施明德喟嘆,台灣人不尊重自己土地上的烈士。
他說,談論歷史最重要的是拿出證據,戒嚴時期的政治檔案,應該要全部公開,不是放任某些人信口開河。這些歷史,包括所有在國民黨來台後及戒嚴時期,那些起身反抗壓迫而受害的人,包括二二八事件被屠殺的台灣菁英,甚至包括民主進步黨是怎麼成立的?民主進步黨的黨名,是怎麼來的?只要把檔案全部公開,台灣人會自己找出真相,歷史的價值就在這裡,沒有一言堂。
解嚴後的民主發展,施明德直言,以前的民主運動者,對抗的是殖民統治體制,鬥的是制度、體制、蔣家政權;要求台灣人民有自己決定命運的權利,結束殖民地的體制與建立民主的制度。但是現在都是鬥權力、權位,「不需要中國打台灣,這樣鬥下去,台灣絕對完蛋」施明德說,和解是台灣唯一的路,需要一位領袖可以帶領台灣走向和解。
「1992年國會全面改選,台灣可說結束外來統治,1996年選總統,等於對全世界宣示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因為只有獨立國家才能選總統」,施明德說,解嚴30年,對於殖民體制,可以解決的問題1996年都解決了,包括文化上的、思想上的、教育上的,還沒解決的問題需要時間化解,是需要國家領袖高度領導,領導者的國家目標可以決定人民的命運。 (中央社)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