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台灣童裝「文化沙漠」? 近年MIT品牌紛竄起

記者 戴元利 / 攝影 蕭明正 報導
發佈時間:2015/10/13 20:48
最後更新時間:2016/06/29 09:35

台灣面臨少子化危機,但是小孩變少,父母反而捨得花錢,因此高單價的服飾或嬰幼童用品,在市場上賣得嚇嚇叫。有業者嗅到商機,自創品牌、主打台灣製造的MIT童裝,強調從布料、印刷到鈕扣材質全部安全無毒;也有業者主打文創風童裝,像是古早傳統常見的金鎖片、知名插畫圖案,統統都能變成小朋友穿的衣服,跟一般童裝做出差異化。

拿起厚厚一疊訂單,按照內容,快手整理包裝。

對著滿坑滿谷的顏色和款式,挑挑揀揀,要出貨的紙盒,把通道擠得寸步難行,這家專賣網路童裝的業者,剛接下不少訂單,一刻也不得閒。

台灣童裝品牌業者Jenny :「其實我們的東西有出到澳門、香港還有中國。」

一個包裝出貨,一個負責字體的設計排列和最後壓印,年輕的創業夫妻Jack和Jenny,僅僅30歲出頭,老公Jack還是台灣老成衣廠第三代,他沒有回家接班,反而瞄準小孩商機,自創童裝品牌。

台灣童裝品牌業者Jack:「因為這字體都是我自己手工畫的,畫完以後我再轉電腦,然後再去設計、然後再去壓植絨,所以你看我們這是立體的。」

曾經在國外替知名運動品牌做廣告設計,Jack設計的Kuso字樣,結合台灣時事和流行語,廣受消費者歡迎,不過市面上童裝品牌不少,他們訴求100%MIT,安全無毒,試圖做出差異化。

台灣童裝品牌業者Jack:「因為有成衣廠的背景,那所以說我們有一些成衣的知識,會比常人比較好一點,那我們會知道一些什麼東西可以用,我們當初做的時候,我們連鈕扣這上面的白漆,我們都有刮下來送去測試。」

堅持全部MIT,照樣能打開市場,雖然從599到2千多元的產品都有,家長還是願意買單,最遠從香港、澳門、上海、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慕名而來,也帶動去年營收,上看8位數,老成衣廠第三代翻轉思維,從童裝品牌下手,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台灣童裝品牌業者Jack:「台灣有很多老工廠,其實是很賣命的在做好東西出來,可是並沒有人去知道,我們全部是台灣做的話,也可以去支持台灣的這些老廠房。」

繽紛多樣的色彩,圖案逗趣,小小一件童裝或圍兜兜,也能替小朋友表達童言童語,吸引不少年輕爸媽駐足停留。

消費者:「好可愛喔,你看小外套太可愛了!」

進駐知名商場和百貨,全台拓點多達10家實體店面,同樣是走中高價的MIT童裝,這個品牌不打網購通路戰,反而要讓消費者看得到、摸得到。

台灣童裝品牌執行長曹智揚:「之前做家飾傢俱的經驗來講,就是說產品是要被摸得到的、被看得到的,甚至是要門市滔滔不絕地解釋,我們的差異化在哪裡?所以我們選擇實體通路,去銷售的原因就是說,讓客人摸得到這個品質。」

早期代理進口國外傢俱,設計師出身的曹智揚,戲稱台灣的童裝像是文化沙漠,因此他以在地文化當靈感,主打最夯的文創風,像是阿公阿嬤,會幫新生兒打造的金鎖片成了燙金圖騰,他還結合插畫家作品,異業結盟。

讓台灣文創有更多舞台,縱使近年來,面臨平價服飾夾殺,但文創風童裝,照樣異軍突起。

台灣童裝品牌執行長曹智揚:「做品牌的難處在於就是說所謂的,要創造出所謂的差異化跟商機,平價時尚當然就是說,它對台灣市場的衝擊,尤其是本土童裝品牌很大,當然我們童裝業者就是說互相的,在聊天的時候就會發現,就是說今年可能業績大幅下滑,但是對我們來講是沒有受影響的。」

台灣邁向少子化危機,嬰幼兒市場整體產值難擴張,但其實高單價產品,像是精品服飾和嬰兒車,卻在少子化趨勢下,消費力逐漸提高,根據粗估,不包含沒品牌的童裝,光是有品牌的童裝,台灣一年產值,就高達200多億。週邊的玩具產值,也有100多億規模,難怪嬰幼童的內需市場,吸引各家來搶食。

TVBS網路新聞整理報導 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童裝#自創品牌#少子化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0923

0.0352

0.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