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清龍(信民兩岸研究協會理事長、獨立媒體人)
3月26日,洪都拉斯宣布和中華民國斷交,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相隔僅一天,前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前往中國大陸展開祭祖之旅,成為兩岸分治74年以來,第一位踏進中國大陸土地的卸任中華民國元首。
再隔兩天,現任總統蔡英文啟程前往中美洲邦交國訪問,並過境美國紐約、洛杉磯等地,與包括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在內的美方政要會晤。
這三件事幾乎在同一時間發生,或許有其巧合之處,但都指向一個嚴肅課題,即中華民國的國家定位以及台灣的未來。
 
馬英九在中共斷我邦交國之際出訪中國,被批評完全無視於北京對中華民國的打壓;相對地,蔡英文總統此次的「過境外交」,雖旨在提升美台關係,卻遭到邦交國斷交的打擊,且連美國都無法改變宏國的外交轉向,說明其影響力已大不如前;台灣的國際空間,還是得從兩岸關係上著手。
問題於是又回到外交與兩岸孰輕孰重。藍營強調馬此行向對岸釋放和平善意,這才是改善台灣國際空間的根本之道。但即使如此,兩岸關係的定位仍然必須面對,也就是兩岸究竟是甚麼關係?兩岸是一國還是兩國?
此時傳出國民黨最近討論兩岸政策論述,初步共識是未來仍會以「九二共識」作為兩岸政策重要依據,但不再強調「一中各表」,而將訴求「九二共識就是中華民國」。
國民黨認為,九二共識因為時空環境轉變,功能已不復過往,尤其是在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019年1月提出「兩制台灣方案」等對台論述後,國民黨在台灣主張「一中各表」的空間,就越來越限縮。民進黨執政7年兩岸關係不睦,也壓縮了九二共識的模糊空間,甚至被汙名化。
國民黨這項新主張,顯然是著眼於2024大選,試圖藉「中華民國」這一最大公約數爭取最廣泛的支持。至於北京的反應,國民黨認為,北京不願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但堅持「九二共識」為兩岸復談的基礎,所以接受了「九二共識」就等於接受了中華民國存在。
有評論稱,這是國民黨版的「戰略清晰」。但國民黨從具有一定模糊性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轉向為直接清晰表述中華民國,已等同於主張兩岸兩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恐怕不會接受。
 於此同時,外交部長吳釗燮在宏國斷交之後,對外釋出鼓勵各國「雙重承認」的訊息,強調只要有國家希望與台灣強化關係,「我們都不排除」。
吳釗燮是在記者詢問,外交部次長俞大㵢日前接受阿根廷媒體專訪時指出,台灣不要求阿根廷須與中國大陸斷交,改與台灣交往,而是歡迎阿根廷與中國和台灣同時交往。記者就此詢問吳釗燮,他特別做了以上表示。
其實早在2012年馬政府時期,宏都拉斯就曾傳出希望同時和中國與台灣往來,時任外長林永樂對此稱,中華民國政府絕不可能接受友邦在兩岸之間的「雙重承認」。不過蔡政府上台後淡化過往「漢賊不兩立」的外交政策,外交思維更為務實,俞大㵢在媒體專訪中的說法反映此轉變。
回顧歷史,1949年兩岸分治之後,美國政府對於「雙重承認」曾持開放態度,特別是針對兩岸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美國一度提出雙重代表的主張,但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斷然拒絕。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兩岸在外交上一直都是「有你無我」。
例如曾是台灣邦交國的南非,1994年曼德拉贏得大選執政後,沒有立刻「棄台投中」,外傳是他跟台灣有感情,後來證實是台灣提供巨額補助(鞏案)發揮作用。當時南非希望來個「雙重承認」,不過與中華民國的邦交只延後了3年多,南非仍於1998年改與中華人民共和建交。
 
南太平洋島國基里巴斯曾於2003年11月7日宣布與台灣建交,該國當時嘗試繼續與中國維持邦交關係,亦即試圖左右逢源。中國當時並沒有在第一時間與基里巴斯斷交,外界以為是否考慮接受「雙重承認」,實則是還想挽回,但最終北京還是在11月29日宣布與基里巴斯斷交。再過了16年,基里巴斯又於2019年與中國復交而與台灣斷交了。
另一個打算「雙重承認」的國家是南太平洋島國萬那杜,2004年11月3日萬那杜總理沃霍爾秘密訪台,與台灣簽署建交公報,同時聲明不與中國斷交,但11月10日萬那杜內閣撤銷建交公報,與台灣的邦交關係僅維持短短7天。
從以上的事例說明,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確實與兩岸問題脫離不了關係。但從藍綠兩黨都試圖為中華民國的外交,與台灣的未來尋找出路,儘管動機各有不同,在中共不承認中華民國事實存在的前提下,倘能因此得到交集、進而相向而行,即使短期內無法改變北京的想法,至少可以減少內部分歧,從而能以一個相對團結的台灣,面對中共的統戰與挑戰。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3月26日,洪都拉斯宣布和中華民國斷交,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相隔僅一天,前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前往中國大陸展開祭祖之旅,成為兩岸分治74年以來,第一位踏進中國大陸土地的卸任中華民國元首。
再隔兩天,現任總統蔡英文啟程前往中美洲邦交國訪問,並過境美國紐約、洛杉磯等地,與包括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在內的美方政要會晤。
這三件事幾乎在同一時間發生,或許有其巧合之處,但都指向一個嚴肅課題,即中華民國的國家定位以及台灣的未來。
馬英九在中共斷我邦交國之際出訪中國,被批評完全無視於北京對中華民國的打壓;相對地,蔡英文總統此次的「過境外交」,雖旨在提升美台關係,卻遭到邦交國斷交的打擊,且連美國都無法改變宏國的外交轉向,說明其影響力已大不如前;台灣的國際空間,還是得從兩岸關係上著手。
問題於是又回到外交與兩岸孰輕孰重。藍營強調馬此行向對岸釋放和平善意,這才是改善台灣國際空間的根本之道。但即使如此,兩岸關係的定位仍然必須面對,也就是兩岸究竟是甚麼關係?兩岸是一國還是兩國?
此時傳出國民黨最近討論兩岸政策論述,初步共識是未來仍會以「九二共識」作為兩岸政策重要依據,但不再強調「一中各表」,而將訴求「九二共識就是中華民國」。
國民黨認為,九二共識因為時空環境轉變,功能已不復過往,尤其是在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019年1月提出「兩制台灣方案」等對台論述後,國民黨在台灣主張「一中各表」的空間,就越來越限縮。民進黨執政7年兩岸關係不睦,也壓縮了九二共識的模糊空間,甚至被汙名化。
國民黨這項新主張,顯然是著眼於2024大選,試圖藉「中華民國」這一最大公約數爭取最廣泛的支持。至於北京的反應,國民黨認為,北京不願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但堅持「九二共識」為兩岸復談的基礎,所以接受了「九二共識」就等於接受了中華民國存在。
有評論稱,這是國民黨版的「戰略清晰」。但國民黨從具有一定模糊性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轉向為直接清晰表述中華民國,已等同於主張兩岸兩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恐怕不會接受。
吳釗燮是在記者詢問,外交部次長俞大㵢日前接受阿根廷媒體專訪時指出,台灣不要求阿根廷須與中國大陸斷交,改與台灣交往,而是歡迎阿根廷與中國和台灣同時交往。記者就此詢問吳釗燮,他特別做了以上表示。
其實早在2012年馬政府時期,宏都拉斯就曾傳出希望同時和中國與台灣往來,時任外長林永樂對此稱,中華民國政府絕不可能接受友邦在兩岸之間的「雙重承認」。不過蔡政府上台後淡化過往「漢賊不兩立」的外交政策,外交思維更為務實,俞大㵢在媒體專訪中的說法反映此轉變。
回顧歷史,1949年兩岸分治之後,美國政府對於「雙重承認」曾持開放態度,特別是針對兩岸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美國一度提出雙重代表的主張,但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斷然拒絕。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兩岸在外交上一直都是「有你無我」。
例如曾是台灣邦交國的南非,1994年曼德拉贏得大選執政後,沒有立刻「棄台投中」,外傳是他跟台灣有感情,後來證實是台灣提供巨額補助(鞏案)發揮作用。當時南非希望來個「雙重承認」,不過與中華民國的邦交只延後了3年多,南非仍於1998年改與中華人民共和建交。
南太平洋島國基里巴斯曾於2003年11月7日宣布與台灣建交,該國當時嘗試繼續與中國維持邦交關係,亦即試圖左右逢源。中國當時並沒有在第一時間與基里巴斯斷交,外界以為是否考慮接受「雙重承認」,實則是還想挽回,但最終北京還是在11月29日宣布與基里巴斯斷交。再過了16年,基里巴斯又於2019年與中國復交而與台灣斷交了。
另一個打算「雙重承認」的國家是南太平洋島國萬那杜,2004年11月3日萬那杜總理沃霍爾秘密訪台,與台灣簽署建交公報,同時聲明不與中國斷交,但11月10日萬那杜內閣撤銷建交公報,與台灣的邦交關係僅維持短短7天。
從以上的事例說明,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確實與兩岸問題脫離不了關係。但從藍綠兩黨都試圖為中華民國的外交,與台灣的未來尋找出路,儘管動機各有不同,在中共不承認中華民國事實存在的前提下,倘能因此得到交集、進而相向而行,即使短期內無法改變北京的想法,至少可以減少內部分歧,從而能以一個相對團結的台灣,面對中共的統戰與挑戰。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