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年積極卡位太空商機,政府也將太空產業列入六大核心戰略,希望做到衛星自主研發,強化通訊韌性。其中發展的利基點,就是台灣最引以為傲的半導體、資通訊和機械產業基礎了,但光有科技實力還不夠,學者點出,由於太空中得應付複雜的環境和輻射問題,因此資通訊人才還必須學習太空知識,透過跨領域的整合型人才培育,才能補足太空產業鏈的人才缺口。
前進全球最大太空衛星展覽盛會,鐳洋科技、昇達科等14家台廠端出最新零組件產品搶國際訂單,不過台灣想壯大太空產業,人才不足是隱憂,因此近期成大、北科大、逢甲大學,獲准成立太空系統工程研究所,要加速產業起飛。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張起維:「如果今天在48小時內,沒有收到來自地面指令的話,那我們的衛星整個就會,直接整個系統斷電重新開機。」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碩二生黃琪茵:「像這個的話我們到時候就會,都把這些天線還有太陽能板收起來,然後就放到我們的彈射筒裡面,那我們的彈射筒就會,搭載我們的火箭,然後到特定指定的高度以後,就會彈射出去。」
中央大學規劃,未來3到5年要發射好幾顆立方衛星,同時參與國際合作,強化學生實戰經驗。
外觀用球體包覆,直徑3.4公尺的碟型天線,移動方位角度便可接收衛星訊號,正在執行任務的蔡志群是太空科學與工程系大二學生,去年他提出以漩渦為主軸的無重力實驗,成功代表台灣入選日本太空艙實驗計畫。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系大二生蔡志群:「在今年1月的時候,有在日本筑波太空中心,然後去進行參觀,然後跟國際太空站連線。」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博士生李實斌:「碩班的研究就是做太空領域相關,所以算是有興趣,因為那一年就剛好是從原本太空科學系,變成說有加入工程的部分,所以我想說,既然我本科是工程,所以我想說就可以來這邊試試看。」
這些年輕面孔,都將引領台灣產業的未來,系主任趙吉光表示,熟悉太空實務工作,職涯出路相當寬廣,然而跨領域領導人才更是不可或缺。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趙吉光:「如果我們只是培養一般的這種,資電學院或者是工學院所培養的這些人才,其實是不夠的,因為他們對太空是不認識的,我們其實要培養的應該是太空的領導人才,這些人可以帶領著其他不同專長的人,一起去在衛星端,或者是地面端去做一些貢獻,這個才是重要的。」
資深獵才顧問彭苡軒:「其實你本身是具有商學背景,有一些專案管理經驗的,我認為這個在未來的一個需求趨勢上面,也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一個需求的方向,因為你必須要有能耐,去面對國際客戶,要能夠跟他們溝通,甚至跟他們談需求的規格,把這些東西帶回來,再跟內部的研發團隊做一個有效的整合。」
為呼應國家戰略,北科大也是全台技職體系內唯一成立太空相關研究所的學校,今年將首度招生,校方整合通訊、導控等教學資源,加入人才培育供應鏈。
北科大太空系統工程研究所籌備處所長林信標:「太空方面的應用,它主要在於一個所謂的系統整合,所以它其實需要的是各方面不同的人才,然後整合在一起,只是在應用的場域不一樣這樣而已,學生要過來的話,他只要一些電子電機資工,那甚至一些機械工程或什麼,其實都很歡迎。」
就算爆發戰爭也要維持通訊,發展自主衛星產業鏈攸關國安,台灣要急起直追。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