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政府頻頻出現稅收超徵的情況,讓外界誤以為國庫多收了錢,也因此還稅於民的聲浪不絕於耳。學者表示,雖然民眾都希望可以拿到小紅包,但從財政紀律的角度來看,稅收運用需要長遠規劃,而不是迫於各方壓力、政策急轉彎,尤其在政府舉債持續攀高的情況下,就算超徵了稅金,也不代表有能力可以普發現金不排富,財政管理失靈的最後代價,恐怕還是由全民買單。
行政院長蘇貞昌:「1800億準備預留400億來應付不時之需,但其餘1400億來讓全民,從小到老能夠共享經濟成果,每人6000元。」
最快2月底、3月初,全民就能領紅包,農曆過年前還加碼,低收入戶每人每月750元,中低收入戶每人每月500元,足足可領一整年。蘇貞昌強調,拿出超徵稅收的1千億,可填補勞健保缺口,還能穩定電價、有助台電經營,不過這種分配方式符合公平正義嗎?外界雜音四起。
發電成本高於優惠電價,環團痛批經濟部拿納稅人的錢補貼用電大戶,不僅害台電虧損連連,更讓企業沒有意願發綠電,只購買憑證就可以交差了事。眼看總統蔡英文拍板,又要拿超徵稅收部分補貼電價,環團對此有話要說。
台南空污暖化自救會召集人陳建大明:「今天(台電)為什麼會虧損,因為早就預期在能源的進口方面,一定會產生很大的波動,不能把你的失策的責任,要全民來承擔,特別是這些中低收入戶的朋友們來承擔。」
政大財政學系教授陳國樑:「政府在超徵的情況底下,並不代表他有能力發現金,更何況就是債務在不斷的增加,既然就是要就是還稅,那當初課的用意是什麼,我覺得好像有一點就是,自己去否定你自己的,就是政府的功能跟角色,也是蠻矛盾的一點。」
學者解釋,所謂稅收超徵並非國家違法課稅,而是可能因稅制老舊、人為低估、或GDP表現超乎預期,導致實際稅收與預估數字有落差。學者擔心,在國內通膨持續、物價敏感之際,政府廣發現金,將更容易助長物價波動。
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這個錢發下去,一定是民眾的名目所得會增加,但是他的實質所得真的增加嗎,為什麼,因為我們知道通膨是一個貨幣的現象,那現在發錢了增加貨幣供給,那是不是我們台灣這個社會,處在這個通膨的這個壓力之下,會時間拖得比較久一點。」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普發六千塊錢現金,那你想達到的目標是什麼,我覺得這個比發多少錢或要不要發,可能還來得更重要,那如果目的是為了要紓困,那當然就是我們知道其實很多人,可能不困(難)的人其實占了還蠻多數的,把錢花在這個地方喔,其實當然就不是一個,感覺上用在刀口上的這個作法,特別是它不能排富這件事情。」
國庫稅收超徵,但舉債更多,截至去年12月23號為止,中央1年以上債務未償餘額5.6兆,未滿1年債務未償餘額250億,平均每位國民負債24.6萬元。中大經濟系教授邱俊榮直言,基於財政紀律,比預算多出來的稅收,優先還債和投資建設才是當務之急。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政府的任何稅收其實都應該要有一些,這個事前的規劃,那但是說我們看到一些政府的規劃,好像有點臨時性,好像這個很多的民意,或者是說立法委員的意見是這樣子,所以好像政府就有點被妥協的,必須要採取這樣的政策。」
政大財政學系教授陳國樑:「我們在(民國)103年104年的時候,就已經吵過還稅於民,超徵的這些問題,那為什麼就是這麼多年來,這個問題沒有任何的改善,而變得愈來愈嚴重,然後它會讓整個超徵的情況,變成一個全國的大誤會,說政府多收了老百姓的錢,然後政府國庫裡面有很多的錢,然後這些錢應該要拿來發給大家,但事實上完全不是如此。」
還稅於民看似皆大歡喜,但看在學者眼裡,卻淪為大撒幣政策,最後的代價仍得由全民承擔。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