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觀點】我們與921地震的距離

作者 葉凱翔
發佈時間:2019/09/21 13:00
世界銀行的研究顯示,臺灣是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
世界銀行的研究顯示,臺灣是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一個天搖地動天崩地裂,一個寫進臺灣歷史的強震,使我成了災民,也改變了我的人生。因為親身經歷過,記憶猶新。傷亡慘重的日子,並不是一個值得回憶與紀念的日子。但也因為這個日子,成就了今天決心要為環境以及這個社會付出一份心力的我。
 
從921發生至今,臺灣教育環境在防災部分,大多以升學考試的科學知識和內涵為主。即使在各學習階段的課本中曾提到地震、颱風、土石流等,也僅限於自然災害的成因說明,更別說進一步的體驗學習或是傳授如何在野外觀察生活的童軍活動,導致許多學生對災害的學習侷限於書本內的討論。

 
 
世界銀行的研究顯示,臺灣是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同時曝露於三項以上自然災害的土地面積與面臨災害威脅人口均超過九成,高居世界第一。我們可以說臺灣什麼災害都有,但臺灣人對災害真的很有韌性(resilience)嗎?臺灣民眾,似乎只關心有沒有放到災害假、災後政府有沒有補助,只要罵完政府,大家就會開始遺忘;當災害來臨時,只會喊「天佑台灣」、「護國神山」,這就是臺灣民眾的「任性」。
 
在災害研究領域,並不只是受災地區重建為原來的樣子,因為原來的樣子還是會發生災害。應建立一個比原先還要更加強健的環境,並且學習如何與災害共存;這必須要透過政府與民間的組織再造能力、社會系統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反思,在面臨下一次的災害時,才有更強的災害韌性與調適能力。現代的災害管理要目中,應關心的是「人」與環境的「觀察」,並提升環境敏感度。除了在面對災害的防備時,絕對要因地制宜外,平時更該重視對「環境的認識」和避災用品的整備。雖臺灣在這方面投入不多,所幸校園裡在防災教育中已經開始推動,如這幾年教育部「建構韌性防災校園與防災科技資源應用計畫」所創辦的「防災教育花路米電子報」,就為一些有心在教育現場進行改變的老師,留下最好的印證。

只是在社會上,回首1999年9月21日的當兒,我們不禁感慨:臺灣人和921地震的距離,正因時間的挪移而淡忘、懈怠。
 

以上評論不代表本新聞網立場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好眠對策全攻略◢

👉2招「睡前慢運動」快速入眠遠離肥胖

👉想要倒頭就睡、身心放鬆就吃這3水果

👉蓋厚棉被比較好睡覺?研究顯示是真的


專家觀點

921大地震20周年

#921#集集大地震#環境教育#防災#自然災害

專欄作者介紹

作者

葉凱翔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博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看更多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427

0.1103

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