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David Stinson孫維德(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外籍研究員;譯者為廖珮杏)
【台灣銀行家】地區性銀行的命運,是一個國家整體經濟、人口結構、既有銀行轉型狀況的縮影。對台灣、南韓、中國這些高齡化國家來說,最重要的長期重點,是如何在社會高齡化的過程中確保能源自給,防止全球能源市場影響貨幣估值。
 
在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 SVB)與Signature Bank接連倒閉之後,全球投資者開始擔心聯準會(Fed)收緊升息循環。最可能受到波及的國家之一就是日本,因為它以大量儲蓄購買美國的固定收益工具。
這件事讓人對日本的貨幣政策思維留下了深刻印象。野村綜合研究所經濟學家、日本央行前審議委員木內登英,3月對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表示,日本目前的負利率狀況可能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會結束。
然而,日本的通膨率已突破4%,是幾十年來的高點。此外,能源價格是其重要的驅動因素,也沒有下跌的跡象。沙烏地阿拉伯與其他OPEC+輸出國,甚至還在今年4月初意外宣布石油減產。目前日本政府已經被迫要求家庭與企業在冬季節約能源,但汽油與暖氣油料補貼也即將在5月結束。日本的能源自給率在2019年僅有12%,在OECD的36個國家中倒數第二,被迫重啟好幾座核電廠來彌補能源缺口。
 
在能源嚴重依賴進口的情況下,無論日圓走軟的風險多大,都比不過能源進口價格的問題。日圓疲軟的主因,似乎是全國一百多家地區性銀行,占日本銀行總貸款一半左右。一直被當成經濟停滯的罪魁禍首,但受到低廉的借款成本所保護,如今這條道路可能已經走到盡頭。
這方面的金融體系特徵,來自人口結構的長期影響。多年以來,許多地區性銀行所在的鄉村地區,都深陷高齡化與人口減少的困擾。2022年日本已有一半以上的城市,被政府歸入全面或部分人口不足地區。
日本自從2016年實施殖利率控制,將10年期政府債券利率維持在0%上下之後,人們開始公開討論地區性銀行的財務弱點。據報導,日本金融廳在2017年已對該國長期獲利能力提出警訊,尤其是升息可能引爆的危機。會有這種困境,原因之一就是貸款過分依賴擔保品,這使資金容易流入既有的企業,而非新創產業。
在那之後,政府就更加要求創新與整合,還成為菅義偉在2020至2021年擔任首相時的行政重點之一。
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不久,日本政府推出30億日圓的誘因刺激產業整合。同時取消了原本的反競爭條款,允許相同地區的銀行彼此合併。日本央行也為那些改善獲益能力,或決定整合的地區性銀行,提供更高的準備金利率。
銀行合併的成本可能很高,過時的資訊系統使問題更加嚴重。因此儘管政府的計畫符合整體數位轉型方向,卻因為客戶高齡化而往往停滯不前。
對此,日本政府放寬一部分的業務範圍限制,使銀行在地方創生中獲得更多主導性。它開放原本50%的持股上限,只要該地幾乎沒有其他投資者,政府就允許銀行完全擁有未上市公司。此外也鼓勵銀行開展諮詢服務,金融廳前廳長遠藤敏藏表示,「與其等著客戶來借錢,還不如自己去找客戶,提供擴大業務與營業額的諮詢服務。只要看看現實中的地方經濟,就知道這些企業並不知道如何擴張,它們需要協助。」
 
惠譽國際2021年指出,「在先進市場國家,銀行提供諮詢服務,是一種罕見的收入多角化方法。」
但這些復甦曙光並沒有改善整體財政窘境。在長年的低利率政策下,日本國內的機會逐漸枯竭,地區性銀行開始累積海外資產。它們資產組合中的外國資產比例,從2012年的10%成長到2022年的30%。身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這麼高的持有比例勢必影響美國市場。2020年,日本在全球貸款抵押債券(CLOs)的持有比例已達15%,因此明顯受到美國的利率政策與匯率波動影響。此外,日本也是美國國債最大的外國持有者。
地區性銀行的這些海外資產,雖有強大的資本緩衝,目前卻仍有大約4兆日圓的未實現損失。而且政府在COVID-19疫情之後為中小企業提供的23兆日圓貸款利息擔保,如今也即將結束,使銀行腹背受敵。SVB破產之後,東京證券交易所的銀行業指數在3天內下跌16%。
金融廳審議官屋敷利紀認為地區性銀行的風險來自外部。他對路透社表示,「海外媒體似乎都在關注SVB破產會如何影響日本地區性銀行,但我要強調這兩者完全不同。」儘管如此,他也承認升息會造成重大風險。
日本央行3月份的簡報大抵同意上述觀點,並以年度報告指出地區性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具有缺陷。
 
SVB的擠兌來自幾項獨特因素,這些因素都不會發生在日本。SVB的存戶異常集中,一旦擠兌速率就會過快,而且會超過存款理賠額的25萬美元上限。此外由於風險管理缺陷與監理缺失,SVB沒有對沖手中持有的大量美國債券;相比之下,日本大多數銀行通常已將海外債券的匯率風險進行了對沖。
因此日本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當它們持有的債券與相關對沖合約到期,會發生什麼事情。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賽瑟(Brad Setser)與埃特拉(Alex Etra)指出,美元短期借貸成本上漲,使得2022年貨幣對沖成本大幅提升。因此日本已經大量縮減海外投資部位,甚至是與美國市場相關的部位。商業銀行在2022年間,將持有的外國債券從8,500億美元減少到6,000億美元以下。日本的淨國際投資部位(NIIP)更是從2021年12月的3.57兆美元,減少至3.18兆美元。
但新任的央行總裁植田和男,並不認為通膨會長期維持下去。他在就職記者會上指出,貨幣政策常態化之所以步步為營,是因為零利率政策維持了數十年,改變時必須維持銀行的穩定。
地區性銀行的命運,是一個國家整體經濟、人口結構、既有銀行轉型狀況的縮影。對台灣、南韓、中國這些高齡化國家來說,最重要的長期重點,是如何在社會高齡化的過程中確保能源自給。能源價格上漲會對所有退休人士帶來衝擊,自給自足才能防止全球能源市場影響該國貨幣估值。而且超高齡化的經濟體在面對外部動盪時,很可能無法及時反應。
目前的再生能源基礎建設,通常都離大城市很遠,而且可以自己運作。日本的地區性銀行如果開始進行綠色金融,就能同時解決能源轉型、地方創生、數位轉型的問題。當然在那之前,這些銀行得先撐過當下的巨變。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台灣銀行家】地區性銀行的命運,是一個國家整體經濟、人口結構、既有銀行轉型狀況的縮影。對台灣、南韓、中國這些高齡化國家來說,最重要的長期重點,是如何在社會高齡化的過程中確保能源自給,防止全球能源市場影響貨幣估值。
在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 SVB)與Signature Bank接連倒閉之後,全球投資者開始擔心聯準會(Fed)收緊升息循環。最可能受到波及的國家之一就是日本,因為它以大量儲蓄購買美國的固定收益工具。
這件事讓人對日本的貨幣政策思維留下了深刻印象。野村綜合研究所經濟學家、日本央行前審議委員木內登英,3月對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表示,日本目前的負利率狀況可能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會結束。
然而,日本的通膨率已突破4%,是幾十年來的高點。此外,能源價格是其重要的驅動因素,也沒有下跌的跡象。沙烏地阿拉伯與其他OPEC+輸出國,甚至還在今年4月初意外宣布石油減產。目前日本政府已經被迫要求家庭與企業在冬季節約能源,但汽油與暖氣油料補貼也即將在5月結束。日本的能源自給率在2019年僅有12%,在OECD的36個國家中倒數第二,被迫重啟好幾座核電廠來彌補能源缺口。
在能源嚴重依賴進口的情況下,無論日圓走軟的風險多大,都比不過能源進口價格的問題。日圓疲軟的主因,似乎是全國一百多家地區性銀行,占日本銀行總貸款一半左右。一直被當成經濟停滯的罪魁禍首,但受到低廉的借款成本所保護,如今這條道路可能已經走到盡頭。
面對高齡化的創新
這方面的金融體系特徵,來自人口結構的長期影響。多年以來,許多地區性銀行所在的鄉村地區,都深陷高齡化與人口減少的困擾。2022年日本已有一半以上的城市,被政府歸入全面或部分人口不足地區。日本自從2016年實施殖利率控制,將10年期政府債券利率維持在0%上下之後,人們開始公開討論地區性銀行的財務弱點。據報導,日本金融廳在2017年已對該國長期獲利能力提出警訊,尤其是升息可能引爆的危機。會有這種困境,原因之一就是貸款過分依賴擔保品,這使資金容易流入既有的企業,而非新創產業。
在那之後,政府就更加要求創新與整合,還成為菅義偉在2020至2021年擔任首相時的行政重點之一。
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不久,日本政府推出30億日圓的誘因刺激產業整合。同時取消了原本的反競爭條款,允許相同地區的銀行彼此合併。日本央行也為那些改善獲益能力,或決定整合的地區性銀行,提供更高的準備金利率。
銀行合併的成本可能很高,過時的資訊系統使問題更加嚴重。因此儘管政府的計畫符合整體數位轉型方向,卻因為客戶高齡化而往往停滯不前。
對此,日本政府放寬一部分的業務範圍限制,使銀行在地方創生中獲得更多主導性。它開放原本50%的持股上限,只要該地幾乎沒有其他投資者,政府就允許銀行完全擁有未上市公司。此外也鼓勵銀行開展諮詢服務,金融廳前廳長遠藤敏藏表示,「與其等著客戶來借錢,還不如自己去找客戶,提供擴大業務與營業額的諮詢服務。只要看看現實中的地方經濟,就知道這些企業並不知道如何擴張,它們需要協助。」
惠譽國際2021年指出,「在先進市場國家,銀行提供諮詢服務,是一種罕見的收入多角化方法。」
影響僅限於股價
但這些復甦曙光並沒有改善整體財政窘境。在長年的低利率政策下,日本國內的機會逐漸枯竭,地區性銀行開始累積海外資產。它們資產組合中的外國資產比例,從2012年的10%成長到2022年的30%。身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這麼高的持有比例勢必影響美國市場。2020年,日本在全球貸款抵押債券(CLOs)的持有比例已達15%,因此明顯受到美國的利率政策與匯率波動影響。此外,日本也是美國國債最大的外國持有者。地區性銀行的這些海外資產,雖有強大的資本緩衝,目前卻仍有大約4兆日圓的未實現損失。而且政府在COVID-19疫情之後為中小企業提供的23兆日圓貸款利息擔保,如今也即將結束,使銀行腹背受敵。SVB破產之後,東京證券交易所的銀行業指數在3天內下跌16%。
金融廳審議官屋敷利紀認為地區性銀行的風險來自外部。他對路透社表示,「海外媒體似乎都在關注SVB破產會如何影響日本地區性銀行,但我要強調這兩者完全不同。」儘管如此,他也承認升息會造成重大風險。
日本央行3月份的簡報大抵同意上述觀點,並以年度報告指出地區性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具有缺陷。
SVB的擠兌來自幾項獨特因素,這些因素都不會發生在日本。SVB的存戶異常集中,一旦擠兌速率就會過快,而且會超過存款理賠額的25萬美元上限。此外由於風險管理缺陷與監理缺失,SVB沒有對沖手中持有的大量美國債券;相比之下,日本大多數銀行通常已將海外債券的匯率風險進行了對沖。
因此日本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當它們持有的債券與相關對沖合約到期,會發生什麼事情。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賽瑟(Brad Setser)與埃特拉(Alex Etra)指出,美元短期借貸成本上漲,使得2022年貨幣對沖成本大幅提升。因此日本已經大量縮減海外投資部位,甚至是與美國市場相關的部位。商業銀行在2022年間,將持有的外國債券從8,500億美元減少到6,000億美元以下。日本的淨國際投資部位(NIIP)更是從2021年12月的3.57兆美元,減少至3.18兆美元。
人口老化與新能源
這似乎顯示日本正在動用其外匯存底來購買能源。日本2022年的貿易逆差達到1,552.7億美元的高點,僅次於1979年,該年發生能源危機,而且規模與去年的投資狀況相似。這些投資與貿易趨勢可能都延續到了2023年,使央行收支相當拮据。因此,日本如今必須設法吸收回到國內的過剩流動性,如果這些資金再次流向海外投資目標,日圓可能進一步貶值。但新任的央行總裁植田和男,並不認為通膨會長期維持下去。他在就職記者會上指出,貨幣政策常態化之所以步步為營,是因為零利率政策維持了數十年,改變時必須維持銀行的穩定。
地區性銀行的命運,是一個國家整體經濟、人口結構、既有銀行轉型狀況的縮影。對台灣、南韓、中國這些高齡化國家來說,最重要的長期重點,是如何在社會高齡化的過程中確保能源自給。能源價格上漲會對所有退休人士帶來衝擊,自給自足才能防止全球能源市場影響該國貨幣估值。而且超高齡化的經濟體在面對外部動盪時,很可能無法及時反應。
目前的再生能源基礎建設,通常都離大城市很遠,而且可以自己運作。日本的地區性銀行如果開始進行綠色金融,就能同時解決能源轉型、地方創生、數位轉型的問題。當然在那之前,這些銀行得先撐過當下的巨變。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