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舒婷
【台灣銀行家】FinTech成發燒話題,讓全聯、全家等零售通路業者也大舉搶進,合計今年專營電子支付者可望增至12家,當「金融生態圈」競爭白熱化之際,跨界合作的可能性也激增。
十年前,當國內傳統銀行已經在漸趨飽和的信用卡市場殺到見骨時,可曾想過一件事:十年後的現在,最大的競爭者竟然不是同業,而是賣青菜豆腐與日用品的超市、販售茶葉蛋與微波食品的便利超商?
金融圈邁向前所未有「混業競爭」
近年來,金融科技(FinTech)成為發燒話題,2019年金管會發出3家純網銀執照,2021年1月樂天國際商銀已正式開業,金管會對於純網銀能帶來「鯰魚效應」寄予無限厚望。
不過,純網銀的本質終究還是銀行,現階段能經營的業務也非常單純,早在純網銀上路前,金融科技就讓金融圈邁向前所未有的「混業競爭」局面。對金融業者來說,最強勁的對手不是金融同業,這或許才是最可怕的。
從電子支付業務的發展,就能看出這種態勢。國內電子支付的滲透率逐漸提高,是顯而易見的趨勢。根據統計,2020年8月底,國內電子支付的使用者總人數突破1,000萬人,11月底已上升至1,140萬人。
2020年12月下旬,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將電子支付、電子票證整合管理,不管消費者使用哪一種電支工具,就像現行信用卡共用刷卡機的模式,透過掃描QR Code就能付款,不必為了「某家店只用某一種Pay」而苦惱,甚至不同的電支平台之間也能相互轉帳、買賣外幣、互相折抵紅利。
對於傳統金融業者而言,這樣的開放是機會,也是艱困的挑戰。目前國內5家電子支付專營業者,包含街口支付、橘子支付、簡單支付、歐付寶、國際連,以及3家電票兼營的悠遊付、LINE Pay一卡通、統一集團旗下的iCash Pay。另外,遠東集團旗下的遠鑫已拿到執照,但尚未開業;電商巨頭蝦皮旗下的蝦皮支付則是獲得許可,但還沒拿到執照。
電子支付大戰硝煙味濃烈
令人震撼的不只如此。2020年底,全聯福利中心向金管會遞件申請成立電子支付機構。2021年1月,全家便利超商斥資超過5億元與玉山銀行合資成立「全盈支付」公司,成為國內第一個金融、非金融業者合作組成電支機構的例子。
如果未來這兩大通路進一步與大眾交通業者(如台北捷運、高雄捷運)合作,以後就能看到民眾拿著全聯會員卡或全家支付App「嗶」一聲來搭公車或捷運,或是在7-11買完美式咖啡後,順便買一檔基金的畫面。
若將遠鑫、蝦皮支付、全盈支付與全聯的品牌全部算進來,新法上路後的專營電子支付就有12家。今年1月21日,全國會員數超過600萬人的美妝生活連鎖店寶雅(POYA)也宣布推出「POYA PAY」,並發下豪語,今年活躍用戶數要突破100萬名,若寶雅日後也追隨全聯、全家跨足電子支付的步伐,這場「電子支付大戰」的硝煙味將會更濃烈。
精耕會員提高黏著度
零售業者紛紛砸下重金成立自己的支付平台,打的是什麼如意算盤?其實就是「圈粉」及建立客戶大數據。對於業者而言,「圈粉」是不可忽視的一環,也就是「精耕會員」,差別在於以前的工具是集點卡、會員卡、聯名信用卡,現在變成App或行動支付工具,但歸根究柢,其本質都沒變,目的都在於提高會員對自己的黏著度。
更關鍵的是,在數位時代中,「大數據」才是王道,通路業者擁有客戶在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的大數據,比傳統金融業者更能掌握客戶的樣貌。過去銀行發行的信用卡是非現金支付的主流工具,刷卡所累積的資料由銀行掌握,但以後可能是銀行業者為了從通路業者獲得更多客戶的資料,不得不放下身段。
這場「電支大戰」方興未艾,金融業者該覺悟的是:此後再也沒有所謂「寡占」或「獨占」的金融服務,只有客戶肯不肯買單的區別,就像現在各行動支付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銀行推出自家的電子錢包或支付工具,不見得會是老客戶的首選。
而且,既然選擇這麼多,那麼不管是金融業或通路業者,之後都不必太期待客戶對特定的支付品牌懷抱高度忠誠,如果消費者拿著全聯卡或全家App去買外幣與基金都行得通的話,當然也可能天天去全家便利超商消費,但沒有下載全家的App,只使用玉山的Pi拍錢包。
眼見零售業與金融業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各業者與其大打價格戰,讓整個市場從藍海殺成紅海,不如思考一件事:除了追求市占率、用戶數之外,如何掌握客戶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場景,並找到屬於自己的核心價值?
借鏡PayPal無可取代的服務
全球行動支付巨擘PayPal的經驗,或許值得參考。PayPal於2002年被eBay收購,2015年7月以每股不到40美元的價格公開上市,如今已超過230美元,今年1月一度突破250美元,遠遠超過母公司eBay的50多美元,而且今年還接手中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國付寶」,持股比例由70%增加至100%,成為當地第一家全外資的第三方支付機構。
在全球電子商務的數位支付領域,其他競爭對手與Pay Pal一樣,支援多種付款方式與貨幣,但Pay Pal卻能遙遙領先,而且持續拉開差距中,主要就是無可取代的服務,像是針對借貸不易的中小企業提供小額貸款,並建立對抗網路詐騙的各種機制,被譽為「風險管理」的翹楚,因此不論是消費者或企業主,都願意優先選擇PayPal。
再回到通路業者、傳統金融業,不論是哪一方,也都有自己無可替代的核心價值。前者跨入電支後,可以持續累積銀行拿不到的客戶大數據資料;後者是掌握金流的要角,了解複雜的金融產品細節與繁瑣的法規,若前者真的想銷售金融商品,也很難不與後者合作。
所以,當跨業的「金融生態圈」競爭白熱化之際,跨界合作的可能性也激增,就像全家與玉山銀行合作推出「全盈支付」,在國內消費金融業務數一數二的台新銀行也留意到越來越紅的「飲料寄杯」服務,考慮將未來客戶在各通路的寄杯數量串接到自家的「Richart Life」App上。既然挑戰與機會並存,就看各業者如何把握契機、克服挑戰了。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