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週刊報導】 張博崴從小熱愛運動,曾經半夜去陽明山慢跑、颱風天前夕去籃球場打球,父母不解。「為什麼我的孩子會喜歡爬山?而且爬這麼危險的山?有人告訴我,你必須自己去,才能感受。接近山的那一剎那,我真的感動到哭出來,因為台灣太美了,美到你不相信這是我的國家,我更感受到博崴為什麼會沉迷其中。」杜麗芳後來也在山友陪伴下重回白姑大山,對她來說爬山不是療癒,而是為了理解兒子的遺願。
6年來張家人極力想扭轉一般大眾對登山的看法,張俊卿說:「要用謙卑、崇敬的態度去了解山,而不是英雄式的征服、攻頂。」一直從事教育的杜麗芳也說:「台灣靠死背的教育是不對的,壓力從國小到大學沒有停止過,造成問題比如自殺、殺人。進入山是跟自己對話,山和海會改變你。」原本是高中老師的張舒涵也申請留職停薪,陪父母一同投入改善體制的工作。
體制終於改變了一點點
今年3月,PLB(個人遇險定位器)開放使用,可用衛星精準定位遇難位置,避免人力虛擲、搜索無度。台灣第一所面山學校今年也在台東成立,專門培養學生的山野知識與戶外求生能力。體制終於改變了一點點。
弟弟走後,姊姊張舒涵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深陷憂鬱。她記得弟弟是個纖細敏感的大男孩,寵物死掉會帶去埋葬,看見路邊的街友會哭著跟父母要零錢,也比她大膽活潑,反而像個哥哥保護她。「我們家人原本很親密,就像一張桌子的4個腳,失去弟弟,就像是桌子缺了一腳,找不到重心。」
看完整內容延伸閱讀
山難要求國賠 家屬控:消防局搜救有過失
搜救51天無果判國賠 警消:心情低落
乾糧果腹 大四生苦撐近50天失溫亡
【博崴媽媽的故事之二】太相信政府 害死我兒子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