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讓台灣高等教育亮起紅燈,高等教育和教授的未來該何去何從,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說,除了大學整併、淘汰體質不良的大學之外,發展學校特色是最好的方式。而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為了縮短學用落差,成立自有品牌,從社、生產到製造一條龍,學生全程參與,未來一進入產業就可以直接應用,成為學校發展特色的實例。
先整燙、再裁減、最後縫製,每個步驟都自己來,這可不是一間服裝設計公司,而是實踐大學的服裝設計系,自有品牌的工作室。
服設系碩二王思豪:「他可以用在一些拼接部分,然後再配合一些有彈性的布料。」
學生認真討論,下個季度的產品要用甚麼布料和顏色,彷彿就像是實境節目《project runway》,難得公開的工作室裡面,到處可以看見學生們在努力工作的身影。
服設系碩二王思豪:「像是進到一間公司,和業界直接接軌的那種感覺,跟以往寫寫論文念念書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們同時還有一些國外客座講師的課程,那些講師都是在美國。」
學生創意滿點,即使不小心犯了錯,也有比較有彈性空間,但這裡不只要忙課業,還要另外抽出時間,參與品牌養成班的課程,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由系主任帶領學生自創品牌Praxes,到紐約參展反應相當熱烈。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主任許鳳玉:「我們在7、8月的時候,申請紐約的一個商展,第一季我們很幸運接到單了,會接到單,一定是他欣賞這樣子的一個作品。」
為了縮短學用落差,學校自己創立服裝品牌,從設計、生產到銷售一條龍,全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一畢業就可以馬上應用,2013年創立馬上就有學生慕名而來。
服設系碩一朱柏諺:「他們有提供一些平台像是品牌班的部分,這些東西讓我非常有興趣,促使我非常想要進入這個產業。」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主任許鳳玉:「我們(碩士班)收的都是跨領域的學生,跨領域的學生就是各有專長,來到這樣的時尚,他們喜歡熱愛時尚,來到這裡他們在分組有設計、行銷PR,甚至生產流程的部分,碩士的學生出去就是要工作,我們去找到一種實務性的連結方式。」
為了扭轉大學重學術、輕實務的現象,教育部102年起推動大學課程分流計畫,要縮短學用落差,每個案子最多補助250萬元,兩年下來已經有124個案例,在少子化的衝擊之下,像這樣具有特色的學校,將是未來的高等教育的主流。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我們所有的學系,不只設計學院都非常注重學生的實作能力,老師很多都是在業界,或者是自己有工作室的,到學校來教學生的內容還有實作,大概跟業界是沒有距離的。」
不只實踐大學,東吳大學搭上大數據風潮,今年將招收學生加入巨量資料管理學院,以數學、統計、管理、電腦軟體、社會、心理,跨領域整合培養大數據人才,成為國內第一所教授「巨量資料」的大學學院,但即使有特色,還是抵擋不了少子化的衝擊,學校的轉型就成了重要議題。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大學的退場轉型應該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老師應該適時地學習第二專長,學校也要提供這個機會和誘因,讓他們去業界(訓練),實際上是有實務這種能力。」
同時實踐校長也說,台灣高等教育的學費,和國際比起來非常低廉,以後淘汰了體質不好的大學後,學費可以適度調帳,更可以將資源和經費投注在學生上,培養真正的高等人才。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