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私校爆裁「師」潮? 流浪博士更艱困

記者 戴元利 / 攝影 蕭明正 台北 報導
發佈時間:2014/05/14 21:21

台灣每年產出3萬4千多個博士,但產業界需求不足,大學教師的專任職缺也無法消化,導致博士過剩,只好當兼任教師領鐘點費,變成所謂的「流浪博士」。有專家建議,大學必須降低「生師比」,也就是讓每一位老師教的學生數減少,不僅能兼顧教學品質,還能因此增聘更多博士生,解決流浪博士的問題。

博士生難求職,問題已非一朝一夕,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再踢爆,不少私立大專院校,以人數超額,或授課時數未達鐘點為由,資遣教師,造成恐慌。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有很多學校是基本上是搭著大家在討論少子化的這個風潮,然後遂行就是壓迫老師,用評鑑制度來製造老師之間的業績跟競爭壓力。」

教職已經夠難找,一旦教師裁員變普遍現象,博士畢業生的處境,將越來越艱困,根據教育部統計,2009年私立大專院校學生人數,從90萬6千多,提高到2013年的91萬,增加4千多人,但同一時間,私立大專院校教師,卻從2009年的3萬1千多人,降到2013年的3萬出頭,減少1015人,等於私校學生還沒變少,校方卻提早裁員,叫擠不進教學窄門的博士生情何以堪。

兼任教師(博士)劉先生:「我現在的狀況就是每個禮拜上一次課,然後一次是2個小時,然後就是領鐘點費,鐘點費就500多元這樣,一個月有4個禮拜,那所以就乘以4,大概每個月不到5千元。」

當兼職教師,一個月領不到5千元,剛從博士班畢業的劉先生,只能到處找研究案,支撐日常開銷,成了名副其實的打工博士,另一位暫時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蔡先生,雖然能專心做研究,但等約聘期一過,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博士後研究員蔡先生:「我們看到一個適合自己領域的(教職)缺額的時候,大概(履歷)投過去,照我們了解的狀況的話,大概都是至少40、50個人以上在搶。」

博士過剩,情況到底多嚴重,根據統計,1991年,國內每年產出博士生,約4800多人,21年過去,每年畢業博士生卻暴增到3萬4千人,學歷高、失業率也高,衍生的流浪博士現象,引發各界重視,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建議,要解決問題,必須降低生師比,增加教師聘僱人數。

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雖然是少子化,但是如果台灣要辦好高等教育的話,我們其實某種程度要先思考,我們要怎麼樣讓生師比改善,那生師比改善最重要的是,學校要願意把錢投資在人才,而不是把錢投資在硬體上。」

戴伯芬認為,以目前每一位大學老師教30名學生來看,如果能降到每一位老師教25名學生,私立大學就能釋出將近3萬個職缺,國立4千6百多個,增聘1萬1千多名專任教師,如此一來,博士生找教職的壓力,將可望大大減輕不過台灣博士找不到出路的現況,能因此改變多少,博士生們看法很悲觀。

兼任教師(博士)劉先生:「在台灣你想要就是有一個博士的學位,然後在這邊找教職,然後安身立命的工作,這條路可能會漸漸地有些隱憂吧。」

博士後研究員蔡先生:「人才外流應該都會有,因為像現在這樣的情況,我們自己也不知道能夠再撐幾年,這個如果真的撐不下去,最後就還是往國外去。」

台灣博士找不到工作,乾脆往外跑,高階人才斷層的問題,恐怕也將接踵而來。

#師資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422

0.0521

0.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