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新聞念真情】福壽山山中傳奇 深藏綿綿回憶

記者 顧名儀 / 攝影 張志旻 台中 報導
發佈時間:2007/10/22 19:27
最後更新時間:2016/05/16 15:06

相較於武陵農場、清境農場,同樣都是由退輔會經營的福壽山農場,似乎比較被忽略;地處中橫,幾次地震、颱風,讓通往福壽山之路不是那麼便利;TVBS記者前往海拔高達2500公尺的福壽山農場,帶您一窺高山美景,同時也帶觀眾來回顧,這個當年為了支援興建中橫公路,而開發的農場,有許許多多歷史的回憶在其中。

清晨6點、氣溫5度,站在2千5百公尺的高度,太陽從合歡支線後方冉冉升起,轉個身往後看,雲海、雲瀑就在眼前;藍茵湖中有著群山倒影,如綠色地毯般柔軟的低矮蕨類鋪在山頭,這裡是位處中橫,由退輔會經營的福壽山農場。

福壽山農場副場長王正:「我們福壽山是個歷史價值的農場,就是當初,沒有榮民就沒有福壽山農場;沒有福壽山農場,就沒有中橫公路;沒有中橫公路的開發,梨山地區就沒有現在繁榮的景象。」

剛剛過完50週年生日的福壽山農場,當年是為了作為開墾中橫公路榮民的生活後勤支援,以及協助退伍軍人轉業而開闢的農場,隨著階段性任務完成,農場跟著轉型,不過,經營單位退輔會的角色,在政黨輪替之後越形尷尬,照顧榮民的預算年年縮減,一度行政院還打算將退輔會裁併到國防部之下。

而當年有許許多多的榮民被帶到山上開墾,和農場有不可分的共生關係,今年94歲,一個人還住在農場旁的崔爺爺就是最好的見證人。榮民崔爺爺:「就種這一點(種蘿蔔)嘛,年紀大了運動運動;1個月2萬多元,800來元(每天工資)就可以。」記者:「不休息?」崔爺爺:「休息就賺不到2萬元,我下面(山下)沒朋友,老百姓給你做工講台語我也不懂,所以我就在山上待,沒想法。」

上了山就下不了平地,一待就是50年,當年為了讓榮民好好開墾,原本是不毛之地的山區,當時是退輔會主委的蔣經國,曾經多次來此和榮民搏感情。崔爺爺:「場部有時候熱得什麼(食物)送過來,他(蔣經國)都不吃,我們吃蘿蔔乾這些東西,他說真好吃、真好吃。」

走進農場確實有許多兩蔣的遺跡,福壽山莊是當年蔣中正和蔣宋美齡的行館,而雲霧環繞的達觀亭更是當年靜思國家大事的地方這裡,現在成為情調咖啡廳,亭前還有個天池,很多人說這裡磁場很強。王正:「在這邊是個天然的磁場,平常可以靜心在這邊吸氧。」

農場轉型成為生態觀光園區,茶葉是命脈,一斤5800的福壽山茶,一年給農場帶來數千萬商機;這裡只採一心二葉的頂級茶,全部由採茶婦人工採收;而蘋果也是這兒的寶,雖是農場但不提供現場採果,要採得包下整棵蘋果樹。場方人員:「認養的,我們就是說一顆50斤,那你如果沒有到50斤的話,就補足你50斤。」

場裡有顆蘋果王,號稱創下世界紀錄,架接43種品種蘋果全在一顆樹上,特別派出專人悉心照顧這顆代表農場農業技術高超的象徵,對蘋果王如數家珍的介紹,讓人充分感受到福壽山人的驕傲。

福壽山農場副場長:「現在這個『陽光』,就是現在紅的這個,這個季節所採的『陽光』為主,吃起來有點酸酸甜甜的。」

921地震加上敏都利颱風,中橫部分中斷,交通便利性比不上其他退輔會經營的農場,使得福壽山場方絞盡腦汁,從景點規劃到餐點服務,以及高經濟農產品,都得要創新;只是原來輔導梨山當地榮民的工作比重也得減少,原本協助榮眷耕種,現在要宣導水土保持,角色換,榮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可不習慣。

場方人員:「新來的,比較不認識。」榮眷:「對對對,他有見過,在對面騎摩托車走的時候。」場方人員:「自從土地放領以後,跟我們第二代互動比較少,所以我們現在要來個總體營造。」

榮民第二代閻先生:「說要水土保持。」記者:「有配合種嗎?」閻先生:「應該是比較陡的地來種,這種平的地還可以耕種。」

隨著榮民的凋零,農場照顧老榮民的工作逐漸減輕,協助榮眷也不再是重點,最現實的問題,就是當國家預算補助越來越少時,如何自給自足的繼續經營農場,才是現有百名員工的共同目標。

而過了半世紀,當年來到山中開墾的少年郎成為垂垂老矣的老先生,他們的故事或許沒有什麼人記得,但是福壽山農場中的一草一木,就是他們辛勤耕耘的見證,歷史存在美好的景致中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農場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0978

0.0441

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