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TVBS環境報告】山林浩劫 回顧寶島伐木史

記者 陳心怡 / 攝影 柯勝雄 報導
發佈時間:2009/12/19 17:01
最後更新時間:2016/05/16 15:06

TVBS環境報告,上星期我們探討了台灣的造林政策,這星期,我們要從歷史角度來回顧,台灣的山林歷經日據時代、國民政府破壞至今,已經被擾動了60多年,究竟當年日本人統治台灣時是怎麼對待台灣山林?他們又怎麼把台灣紅檜運回日本?TVBS資深記者陳心怡、柯勝雄,找到當年的伐木工人,藉由他的親身經歷來重現當年那段伐木歲月。 無視法令禁止,山老鼠砍伐保育類樹木,牟取暴利的情況還是時有所聞,來到杉林溪,台灣最出名的紅檜產地之一,儘管有巡山員每天巡邏,不過這樣防不勝防的景況,還是常常上演。 通常在人煙稀少,沒有舖設步道的地方,就是山老鼠下手的現場,被機器絞碎飛散的木屑,彷彿是童話故事中,小女孩為找回回家的路,而丟的麵包屑,引領我們找到一個個滿目瘡痍的畫面。王金瑣:「這山老鼠砍的。」 現代化的機具,短短幾分鐘,就把存活數百年的數目,砍得七零八落,人工的垂直切角,讓千年檜木成了一個個小踏階,擔心砍罰後香氣太明顯,維護單位趕緊用塗料,把表層塗封。 除了新傷口,早期在日據時代,從溪頭杉林溪到阿里山,整片山脈都是伐木區,在這裡處處都有遺跡。王金瑣:「這都早期日本人砍伐的,把我們台灣砍的都沒有紅檜了,像這個差不多,最少都有1千年了。」 台灣的伐木業,從民國40年開始,有過20年的榮景,當時不只頂級的紅檜、柳杉、山黃麻等次等的樹木,都很搶手。 這是1967年日本人為拍攝蒸氣火車的紀錄片,而留下的珍貴歷史畫面,儘管後期小火車用來載客觀光,不過一開始最主要任務,還是運送木材。

火車的汽笛聲,彷彿是被沉甸甸的木頭,壓得喘不過氣的哀鳴,但真正悲傷的是山林,在這些珍貴片段中,可以看到小火車經過的路線,旁邊幾乎是整片整片,光禿禿的黃土,參天筆直厚實的神木,也就是台灣土地,最初的守護者,像是被拔蘿蔔一樣,一根都不留。前伐木工人王金瑣:「日本人就是紅檜拳山都拿,都拿去他們日本。」

今年70歲的王金瑣,從7歲開始,就跟著爸爸到山上,牽牛拖木板,說他的一生,是用木頭「搭建」出來的,一點也不誇張。

站在黑白照片前,當年20出頭的小伙子,一晃眼,現在已是十幾個孫子的阿公,為了讓我們更貼近伐木景況,他還搬出當年「吃飯的傢伙」。王金瑣:「這支(翻鉤)就是這樣,然後再把它翻過去,倒過去,然後腳要擋著,如果比較重,手翻不動的時候,就要用肩膀幫助,用肩膀去扛,把它提起來,手不夠高沒辦法的時候,就換成肩膀頂。」

不管是在日據時代,還是早年以伐木,賺取外匯的經濟年代,伐木工人的待遇,比起其他工作來說相對優渥,為了讓家裡生活好過一點,只好拿生命當賭注。

王金瑣太太:「危險的工作,真的是很危險啦。」王金瑣:「在做每一樣都要小心啦,習慣就好,也不會覺得人很疲勞,或是做的很累,不會啦,都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啦,眼睛睜開就是要跟這些樹打交道啦,大家也都很快樂啊。」

大家開開玩笑,真是把吃苦,當作吃補的最佳體現,但在家裡等候的妻子,心裡可是七上八下。王金瑣太太:「早上都要很早,(凌晨)三點多就要出門了,要運柴、要放車子,甚麼都要,回來怎麼不會煩惱。」王金瑣:「要回到家啦。」王金瑣太太:「在路上那個車子都開很快,跟像坐火車一樣,都忙到回到家。」

阿公回憶,在他小的時候,清晨出門都要冷的要穿衛生衣,還要燒柴帶上溫水袋,不像現在氣候變遷,連山上都以前涼爽了,而整體工作中,最危險的要算是戴運過程。王金瑣:「這樣在拖,這支彎來彎去(控制方向)這樣,這樣拖。」

把繩索放在身上,他示範的這個器具叫「木馬」,是民國45年左右,靠人力拖拉,把伐木運下山的工具,山路崎嶇陡峭,木材又重,常常沒控制好,前面拖拉的人,就會把厚重的木頭給輾過去。

王金瑣:「我們把牛趕出門,人家都說紅衣服,我們穿紅衣服。」記者:「為甚麼?」王金瑣:「危險啦,以前出門人家都說,我們穿紅衣服,回來有時候晚點回來,路況很不好,家裡面的人就會一直邊等邊看,就想說為甚麼,這時候這麼早就出門了,到現在還沒回來,都會啦,都會一直很擔心的等。」

直到民國40年開始,有了輕便車,才可以分擔部分人力,木材就是從現在的杉林溪,聯外道路的流龍頭,拉流籠運到溪頭的流龍腳,再用輕便車運下山。

王金瑣:「這塊就是我們腳踏的這裡,我們腳踏的這裡,鐵路在那邊,木材運下來,運到這裡,然後流龍台在我們後面這邊,這個鋼纜跟木材綁在一起,然後吊起來,木材再運送下去。」

底下這塊寬廣平坦的草地,就是流龍腳,和上頭出發處,高低落差差幾百公尺,重力加速度下,常常有難以控制的狀況。

王金瑣:「用流龍也很危險,如果鋼纜斷掉,就會咻,彈得很遠,鋼纜斷掉就會彈很遠,這個很危險啦,深度很深也曾經有人墜落,沒坐好掉下去的也有。」

歷經日據時代,國民政府時期的砍伐,已經被摧殘60多年,時空環境已經不同,當時的不得不然,現在應該有所更改。台東大學教授劉炯錫:「環保不是說完全不能利用,但是你不能以破壞生態來作為產生經濟價值的一個基礎,所以有所謂的生態旅遊,基本上就是說,我不破壞生態,可是我還是能創造出旅遊的經濟效益啊。」

學者的期望,同樣在杉林溪這片山上,有人早就實踐。杉林溪遊樂區,是一個有國家公園規模,但純粹民營的觀光園區,首任董事長劉安定,本身也是伐木工人出身,直到林業凋零,他開始另尋出路,也許就是跟山林的感情太深,讓他在30年前,就有這樣的概念,要打造一個,與自然共生的旅遊事業。

杉林溪現任董事長陳昭坤:「一個遊樂園區30年,一定是人工設施很多,沒有,除了原先規劃的旅館,硬體設施之外,還有開的這路之外,我們完全保持原貌,所以你去看瀑布、花園啦,我們都保持原始的情況。」

陳昭坤:「我們人生活在大自然裡面,一定要跟大自然融合,植物也是生命,我們不能為了我們自己的生存,讓這些植物動物不能生存。」

吃果子要拜樹頭,敬天惜地,飲水思源,凡事都應該有所節制,出賣大地,發自然財,創造經濟奇蹟的時代,已經過去,人定勝天的篤定,不能夠再依靠運氣,將土地還給山林,誰都不想因為今日的貪心,變成日後的報應。

Blueseeds天然初萃精油

👉能不能年中換Audi就靠這個

👉討論度爆表的精油精露保養,你還不知道嗎?

👉洗三天排水孔就超有感


◤EF海外遊留學專家◢

👉最後倒數! 暑假海外遊學團/營隊報名即將截止

👉半年/一年也可以「微留學」,高達6萬元折扣!

👉給自己一個遊學假期,同時提升語言及國際觀


#伐木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730

0.0667

0.2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