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小麥不是國外的專利,全台有超過10個縣市、65公頃的麥田,生產超過100噸小麥,除了製作成麵粉和小零嘴,還「第一次」拿來製作麵包;業者說,「台灣小麥」雖然成本比進口麵粉多1倍,卻更能保持清新麥香,製作出來的麵包更加軟Q,未來還打算走「季節限定」,把台灣在地口味發揚光大。
發酵好的法國麵包,撒上麵粉,不沾黏,做造型。業者:「那我們現在做的是,番茄乳酪堡。」
飽滿渾圓的番茄乳酪堡,從麵團到麵皮,通通是台灣貨,切下去,酥脆外皮「卡滋」作響,法國麵包外酥內軟,「台灣種的小麥」居功厥偉。紀錄片片段:「因為我們自己做麵包,我們希望我們可以有台灣本土的麵粉出來。」
在地食材就近利用,誰說小麥只能釀高粱,以往台灣100%仰賴進口麵粉,自家不種太可惜,全台超過10縣市、65公頃的麥田,今年生產高達100噸小麥,部分拿來製作法國麵包,還有拖鞋、口袋等歐式麵包,也量產中筋麵粉,蘇打餅乾、杏仁酥等零嘴。
以往進口美國小麥,一公斤只要14.5元,台灣小麥成本足足比進口多1倍,但麥香清新持久,麵包也更軟Q,投奔市場試水溫。業者施明煌:「糧食可以在地生產、在地消費,新鮮限定。」
自己種的小麥自己吃,台灣小麥做麵包,未來每年只有4到6月能生產,主打季節限定,精緻美味,也要讓「百分百台灣小麥」,隨著麵包持續飄香。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