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發現台灣味】滿滿思鄉情 劉媽媽純手工徐州饊子

記者 王德愷 / 攝影 林煌賓 報導
發佈時間:2009/01/18 22:31
最後更新時間:2016/05/16 15:06

麵食店助手時先生:「來了有6、7次,都沒有去玩過。」記者:「都一來下飛機就來這裡?」時先生:「對,玩過一次,玩過,去過101。」

除了那次破例去看了台北地標101,其他時候,徐州來的時先生,在台灣的生活場景,就只有一個媽媽的饊子店;媽媽是台北最知名的徐州饊子供應商,獨自在台灣打拚,也想幫兒孫多存點錢。

麵食店助手時先生:「想讓她回去,但是大陸,她在這裡比較暖和呀,大陸我們家鄉比較冷呀,比較冷現在她回去,也受不了。」

來到台灣10多年,劉媽媽反而不習慣北地故鄉的冷,母子親情分隔兩岸,就靠這一年只有2個月的「圍爐」來彌補。記者:「可是為什麼要打結呢?為什麼不能平平的炸?」麵食店經營者劉媽媽:「那要散了,太散了。」

原來「饊子」的意思,是不要散手搓的細麵條,比「麻花」更細,不加一般油條中常用的膨鬆劑,筷子撐開麵條圈,入熱油,靈巧地翻兩翻,快得讓你看不清楚,動作快是一定要的,每天得炸至少3百條,才消化得了訂單。

記者:「所以打這個結要很快?」麵食店經營者劉媽媽:「對,還要看火候。」記者:「還要看火候?」劉媽媽:「對,火太大了也不行,到(油)裡面就變形了。」

就是這姿態秀氣,滋味香酥的饊子,把散居台北附近的老兵們,都吸引過來。顧客:「我濟南人。」麵食店經營者劉媽媽:「你濟南人?我也是濟南人。」顧客:「你濟南的…?」麵食店經營者劉媽媽:「對啊,我家在天橋啊。」

祖籍是山東,兒時搬到江蘇徐州,喜歡烹飪的劉媽媽,也喜歡觀察,跑去鄰居的店裡幫忙,學會做饊子,沒想到隔了幾十年,竟派上用場。顧客:「你這哪天休息啊你這個?」劉媽媽:「沒有休息。」顧客:「沒有休息?」

老兵們幾十年沒吃過母親的菜了,劉媽媽的饊子、烙餅、蔥油餅,江浙與北方口味都有讓他們嘗到媽媽味的好料理。麵食店經營者劉媽媽:「我們沒有用過機器,除非那個饊子麵(和麵)用機器。記者:「用機器不放心嗎?」劉媽媽:「不是不放心,機器活省力啊,可是我一個人要洗鍋啊,麻煩,要洗鍋。」

北部叫得出名字的外省餐廳、熟食老店,有賣饊子的,都是這裡供應,但大多數的時間裡,麵食店內,就只有劉媽媽一個人。記者:「手痠怎麼辦?」麵食店經營者劉媽媽:「沒辦法,受。」記者:「有沒有按摩一下?」劉媽媽:「沒有,我沒有時間,我經常忙的時候,出不去門吶。」

10年前嫁來台灣,但老伴離開了,她又是一個人,人生第二次,重頭開始奮鬥,劉媽媽重拾年輕時的烹飪興趣,買了台灣食譜,又去朋友家觀摩。麵食店經營者劉媽媽:「我就回來我就想,咦,做這個還不錯,我就來做一做吧,我們自己在家裡做,拿出去賣,拿到榮總去賣,我那時候生意很好啊,拿出去就賣完,搶光光…。」

在家鄉吃饊子,要用薄薄烙餅捲著,這徐州烙餅也費功夫,麵糰用半燙麵,吃起來口感才軟,因為聽說台灣人喜歡吃軟餅。麵食店經營者劉媽媽:「家鄉就直接用冷水,溫水和麵。」記者:「那為什麼來台灣改了呢?」劉媽媽:「因為要適應台灣的口味呀。」

一個人在台灣的生活,饊子和餅為劉媽媽牽來了更多顧客與新朋友。顧客謝小姐:「就是捲一捲喔,也可以配咖啡,也可以配牛奶,早餐,也可以當早餐。」

但?子也是很多老主顧餐館裡,配雞絲燕麥粥「啥鍋」的好料,一次就訂超過4百份,就算右手和麵左手持刀,左右開弓地忙,劉媽媽也要從早上4點半,忙到晚上8點多。

還好身體硬朗,養生之道,竟然是少吃油,麵食中一定要有的豬油,劉媽媽就是不放,改用沙拉油。麵食店經營者劉媽媽:「我不愛吃,我也不用。」記者:「不愛吃也不給人家吃?」劉媽媽:「對,那個不健康。」

麵食店經營者劉媽媽:「這個要用巧勁吶。」記者:「用巧勁?」劉媽媽:「對,要有經驗才可以,沒有經驗用力氣也沒有用吶。」

跟她一樣有經驗的,只有女兒,薄餅麵糰要用特殊的粉心麵粉,女兒一揉手感不對,才發現被廠商偷換了麵粉,不過女兒一年只能來2個月,兒子的功力也還沒到那程度,劉媽媽也想傳承,收了幾次徒弟,卻沒人學得起來。

所以,兒女不在身邊時,還是只有她一人撐著小店。麵食店經營者劉媽媽:「有時候我一個人在這裡,我要送貨,到南門市場送貨,我也店門拉下來。」記者:「啊,你要自個兒送貨啊?」劉媽媽:「對呀,南門市場幾家都是我送啊,他們(兒女)不在這�,我自個兒送啊。」記者:「那麼多東西怎麼扛啊?」劉媽媽:「一次提2包還可以啦。」

因為不用豬油,素食餐廳也找她訂饊子,現在訂貨,至少要等2、3天,時先生不忘記提醒我們,一定要寫訂單只收到1月20日,之後他要帶媽媽回家鄉過年了;對他來說,這個才重要。麵食店助手時先生:「我希望訂單不要太多啦,老媽,我老媽比較累啦。」

和母親一樣,時先生說話也很實在,明明是熱賣的產品,卻叫大家不要多吃,解饞就好。麵食店助手時先生:「但是也不要多吃,因為它是油炸的,好吃不要多吃。」麵食店經營者劉媽媽:「你這老闆怎麼這樣,叫人家不要多吃。」時先生:「這油炸的呀,油炸的東西。」劉媽媽:「我們母子就是這樣。」

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大家買得少,媽媽就不用這麼累了,活到可以含飴弄孫的年紀,還要趕訂單背壓力,時先生看母親這樣忙,很不忍心。麵食店助手時先生:「我在單位是把平常的禮拜六、禮拜天,不要休息,然後在年終的時候一起休息,再過來看媽媽。」

偏偏年終是饊子訂貨旺季,所以時先生的年假,也就是換個地方工作,做母親的雖心疼,但在兒女不能來探親的前10年,也是老主顧、老朋友給她支持,劉媽媽也不好意思推訂單。

麵食店經營者劉媽媽:「不好意思呀,感覺很不好意思,人家想吃。」記者:「所以有個標準嗎?什麼樣的訂單要先做?」劉媽媽:「對呀,那些作生意的呀,人家也是靠這個維生嘛,我就儘量地打發那些人呀。」

打發懂得吃的人們,談何容易?下訂單的大客戶,是送貨時才見面,跑到店門口坐著等吃的老顧客,劉媽媽更沒辦法假裝看不見,老兵來吃媽媽的味道,等女兒放學的年輕媽媽,更是要來買回與祖母的回憶,在寒風中等一張蔥油餅。顧客陳小姐:「10年。」記者:「沒吃到了?」陳小姐:「因為我媽媽不會做,要那種8、90歲的奶奶、外婆,才會做。」

不只是來買這個,也是來買一種,思念的一種感覺,每天限量零售的蔥油餅,有空才做的北方小吃綠豆丸子,都有人癡癡排隊;回憶中祖母的好料理,用料絕不吝嗇,所以劉媽媽的饊子上,芝麻不會少,蔥油餅更厚達1公分,灑蔥花厚厚一層,有北方人的豪氣,但蔥是要錢的呀。麵食店經營者劉媽媽:「好吃不要不捨得放,不捨得放蔥就不行。」

颱風季節蔥又少又醜,劉媽媽還曾不惜血本,用過400元一斤的宜蘭蔥,她說今年蔥價250元一斤,還好,不算最貴。麵食店經營者劉媽媽:「大家都沒有錢,就少賺點吧。」

仔細撿掉切得太粗的蔥粒,就像做給家人吃,體貼仔細,剁得不夠細的蘿蔔末,也要撿掉,蔥末、豆芽、香菜,仔細用手拌勻。麵食店經營者劉媽媽:「我10斤蘿蔔就做10斤(丸子)。」

拌進綠豆粉前,還要嚐嚐味道,下鍋前更要再沾一次紅蘿蔔水,季節限定、限量供應的綠豆丸子,可是劉媽媽的口碑產品。麵食店經營者劉媽媽:「冷鍋下(丸子),下滿了以後,我才能開大火,就是我們家鄉都是丸子湯啊,放香菜,放點那個楜椒粉啦,楜椒,正宗的那個楜椒粉,我們那裡要放一點點蒜末。」

但要等到,得有耐性,一鍋要炸20分鐘,時先生等母親拿到身分證,他能來台探親,等了10年。麵食店助手時先生:「見到媽媽比較高興啦,但是看到她做這個(苦工),心裡也比較難過,比較辛苦啦。」

以前探親期半年,但上一任政府改成最多2個月,就算與姐姐輪流來,能幫媽媽的也有限,劉媽媽嘴上說自己勞碌命,沒空想念兒女,但心裡還是掛著。麵食店經營者劉媽媽:「那當然希望啦,過去是半年,現在也不曉得政府什麼時候能再改回來。」

麵食店助手時先生:「現在就是(我和姐姐)一人1次2個月,(一共)4個月,其他的時間是媽媽自己在這裡要一個人,8個月。」

湯鍋珍品綠豆丸子,菜香,油香,白口吃都好吃,兒子從徐州老家帶來的麥草簍子,讓剛出爐又熱又香的蔥油餅,也能溫暖得久一點。麵食店經營者劉媽媽:「我覺得這些老先生啊,既然(他們)能吃到家鄉味,我感覺心裡很欣慰,如果要是(他們)買不到了,我感覺很對不起他們那個感覺。」

所以,劉媽媽也只好讓兒女再等幾年,真的很累,再回家鄉,再讓許多老朋友多吃幾年家鄉味吧。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056

0.0358

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