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之下有愈來愈多因衰老、失能而無法走出家門看病的老年人,有的家屬還得把長輩從沒電梯的老公寓揹下樓就醫,讓照顧者疲於奔命。2年前健保署推出居家醫療服務,需求不斷攀升,今年光是7月以前就有4萬多人接受照顧,跟剛推出的時候成長近6倍,醫療供需的問題也開始浮現。
迎接我們的是楊小姐一家,還有80多歲的阿嬤,阿嬤因為腰痛的關係行動不方便,已經1個月沒出家門,連到醫院看醫師都不願意,因此居家醫療的物理治療師直接到家服務。
北市聯醫物理治療師李曉君:「再來再來,一二三四五,三次。」
北市聯醫物理治療師李曉君:「你如廁的部分在比較裡面,怕她洗澡地板上是比較濕的,就要特別留意。」
家裡原本還有一位阿公,當初是重度失智症和癌症的患者,當時在主治醫師的建議下申請居家醫療。
家屬楊先生:「覺得非常好,因為我們真的,以前沒有這樣子想過說有醫生會來家裡面來幫忙,這種看病的方式、付費的方法,跟我們去醫院是一樣的、同等的享受。」
北市聯醫物理治療師李曉君:「她回到家可能面臨她居家環境的話,可能就是會有一些不適應的狀況,這個居家環境,是反應個案她生活的情形,我覺得是對於他們來講更迫切需要的。」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居家醫療照護人數,全台最多占了12%,居家醫療解決了患者不方便出門的痛點。
北市聯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吳雅純:「其實跟看門診沒有相差太多,比門診多一點的是,可以看到他的居家環境,更能夠知道他生活上,會有怎麼樣的障礙、會有什麼樣的需求。」
健保署長李伯璋:「到宅醫療服務的時候,我們造成結果就是說我們的病人,他再回去看急診,或回到醫院看門診的人數,事實上比例都一直在下降。」
根據健保署統計目前有212個團隊,2274家機構參與,光是今年上半年,全國已有逾4萬人次接受健保的居家醫療,服務量是前年開辦頭10個月的近5.69倍,醫療供需失衡的危機似乎開始浮現。
北市聯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吳雅純:「醫師方面我想應該是還好,但是很多其他職類的確是人手不太夠,(未來)或許醫院會考慮說,再增加一點人力。」
如果要讓居家醫療繼續維持,就不能只靠醫生的天職,資源該如何分配。居家訪視費健保點數1553點,比門診診察費的332到398點還要多出3.9倍,但一個上午最多4個個案,約6千多塊錢,而在醫院一次門診看40個患者,就有1萬4千多塊。
健保署說還有許多地區診所的醫師也選擇走入社區,透過居家醫療,拉近和患者的距離,也改善醫病關係,將成為未來人力補給的一大生力軍。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