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螟蛉子是食物非養子 指考國文很科普


發佈時間:2018/07/02 16:46
最後更新時間:2018/07/02 16:46
圖/中央社
圖/中央社

古代人常用「螟蛉子」代指養子,加以美化稱頌,但現實卻正好相反,「螟蛉子」其實是幼蟲的食物。107年指考國文科題組引用多篇文本,帶領考生回顧古人探索昆蟲世界的歷程。

107年指考國文科第23至25題組,佔了整整一頁空間,題幹中一共出現8個文本,包含古今、東西文人和科學家,對「螟蛉子」現象的觀察和辯論。

 

台北市補教協會教師潘華表示,過去指考出「科普」文章,考的內容跟科普知識無關。今年這一題組,考生卻必須在閱讀材料中不斷轉換訊息,瞭解文章所交代的科普知識,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解釋,連經驗豐富的老師都要重複看好幾次,才有辦法解題。

潘華指出,佔了整整一頁的閱讀文本,大致可分為3個部分。首先是「詩經」寫出「螟蛉有子,蜾蠃負之」,也就是觀察到蜾蠃有捕捉螟蛉的幼蟲,把它背負在身上的習性,但沒有解釋是為什麼。

第二部分是漢代學者揚雄在「法言」解釋,蜾蠃會對捕捉來的螟蛉子念咒「類我!類我!」時間長了,螟蛉就真的變成蜾蠃了。後來許多文人也都相信揚雄的說法,並以「螟蛉子」作為養子的代稱。
 

第三部分是南朝道士陶弘景根據自己的觀察,指出蜾蠃其實是為後代儲備食物,不是真的要教導螟蛉成為自己兒子。指考考題還引用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在「昆蟲記」的觀點,證明陶弘景的發現「非常科學」。

潘華表示,指考題組前兩題(23、24題),是要考生判斷出蜾蠃捕捉螟蛉是為了餵食幼蟲,陶弘景以實證補充「詩經」的敘述,考生只要耐心看完、看懂題目,要選出正確答案不難。

第25題則又出現4篇文本,要考生判斷哪些與陶弘景的論點接近。其中(2)講「物類變化,固不可度」,螟蛉也可能變成蜾蠃,是錯誤選項。

潘華表示,這題組困難之處在於文章長,涉及的文本多,而且文本中用詞並未統一,有的稱蜾蠃是「蒲盧」、「土蜂」,也有稱為細腰蜂等,雖然題目有特別備註,但考生如果沒有耐心,很容易混淆。

潘華表示,107年指考國文科首度不考作文,全部都是選擇題,但出了許多長篇閱讀,除了考驗理解、分析判斷能力,也考驗學生的耐性。現在年輕一代習慣閱讀臉書、LINE上的短文字,受不了長篇文章。

補教協會預估今年國文科五標,會較去年降低7分以上。潘華說,那只是「保守估計」,中等程度以下的學生,分數可能會掉更多。(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指考#國文科#螟蛉子#養子#科普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130

0.0564

0.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