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的應用越來越廣,要讓它勝任的任務更多元,就必須讓機器人進階,從工研院出來的新創團隊,就研發出機器人用的感測器,像是人的皮膚,只要感測到人體或物品就可以放慢或是停止運作,未來不論進入家庭,還是和人一起工作都更安全了。
記者曾奕慈:「以往大家可能都會認為機器人就是幫人類做事,是沒有任何觸覺的,但是現在在我前方的這台機器人,可以看到它的外表裝上了漂亮的外殼,其實這就是它的感測器,當我踩上地墊的時候,因為它感測到我,所以它的速度就會慢下來,甚至當我碰撞到它的時候,它就會整個停下來,為的就是要在它和人互動的時候可以確保安全性。」
在機器人的外層裝上感測器,就像是人類的皮膚,動作再快也能立即停下來,我們實際拿木棒、吸管、杯子來測試,它都能感測到。
了解觸覺對機器人未來發展的必要性,來自工研院的新創團隊,在2017年募資完成後成立公司,目前已經和6家機器人國際品牌合作,而把這樣的技術商品化,他們是全球第一位。
機器人感測器公司總經理盧元立:「人跟機器人應該要分工,然後在同一個場域中工作,人做有彈性、決策性,然後比較智慧的事情,機器人做所謂髒的、比較髒的事情,或是危險性的事情,或是比較例行的事情。」
透過3D繪圖客製化感測器外型,而感測器本身從原料到製程,還有軟體的開發和封裝完的測試,全都由14人團隊完成。
機器人感測器公司董事長蘇瑞堯:「我們團隊必須要從0到有,去摸索出一條自己的道路,這是一個系統面的工程,不僅僅止於材料或是僅僅止於某一個電路,這是一個全面性的解決方案。」
擁有觸覺的機器人,最大好處就是可以和人更近距離接觸,不論是一起工作,還是進入家庭照顧陪伴,都更讓人放心。
機器人感測器公司總經理盧元立:「你會希望它做更多智慧的事情,比如說智慧的夾取,所以未來機器人一定要有觸覺。」
其實機器人的進階確實是有必要的,像是最重要的視覺,可以避開障礙物、做人臉辨識,會移動的話,就能擔負更多任務,具備力覺、嗅覺和觸覺,還能根據不同能力指派給它不同任務,而感知器甚至能幫助業者做好後台管理。
資策會產業分析師李亦晴:「智慧工廠、智慧製造,還有AI,它都需要很大量的數據來導入,那麼有這些感知器,我們才能夠蒐集這些數據,讓後台來進行一些分析,進而做決策,譬如說在系統的優化。」
在應用上,硬性的機器人可以從事工業、製造業,軟性則能分成服務型、照顧型和協同型,服務型像是迎賓、陪伴、辨識等,照顧型可以當看護,和人一起工作的就是屬於協同型,但不論機器人進入到哪個產業,在各領域未來都富有無限商機。
機器人的誕生,讓勞力的分配多了一項選擇,現在它們正逐步擁有各項人類具備的能力,透過人們的智慧,機器人更聰明,也將更貼近我們的生活。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