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地震真能預測? 專家:困難點尚未突破

記者 曾奕慈 / 攝影 柳中屏 報導
發佈時間:2018/02/08 23:27
最後更新時間:2018/02/08 23:27

想避免地震帶來的重大傷害,最好的方式似乎就是預測地震,不過目前全球尚未有科學家,能夠精準地預測近期內的地震時間、地點和強度;但有科學家能透過衛星訊號得知板塊的移動速率等,只是成果算是長時間的變化現象,要能真正預測地震,人類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警示聲響起,地震緊接著來襲,雖然目前已經能在地震搖晃前收到訊息,但短短不到幾秒時間,其實也很難來得及躲,而為了要能更早預測到地震,許多人都投注心力研究。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副主任陳國昌表示,如果要真正達到預測的標準,必須要有3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都要能夠符合,有地點、時間,還要告訴這個地震預測會有多大。不過要80%以上符合標準,其實難度非常高,成果也有限,氣象局目前會針對6個方面進行研究,包括地震活動分析、GPS大地形變測量、電離層異常分析、地下水位變化、地磁異常測量,還有大地電場測量分析。

實地來到了氣象局頂樓一探究竟,可以看到GPS的接收儀器,而氣象局在全台灣設置161個這樣的設備,透過每天測量它的座標位置,就可以得知地殼的移動速率,這就很有可能跟地震的發生有關。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研究助理吳帥賢表示,最主要就是從天線來接收太空裡面衛星的訊號,接收下來後,透過電纜線傳送到儀器,再以長期觀測的座標數值來觀察有沒有什麼移動的現象。

而說到地震預測,其實早在東漢時期就有科學家發明候風地動儀,不過至今各界都還未能真正在短期內精準預測地震的發生,最多只能朝長期的變化趨勢來看。陳國昌表示,有很多現象是地震發生後,他們往前推就認定的現象,而地震確實是有一些徵兆存在,但這些徵兆往後推,沒有地震的反而更多。

事實上,在美國有學者發表研究結果,指出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可能會引發強烈的地震活動。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博士郭俊翔表示,那個是蒐集全球規模大於7的地震,然後經過一些分析後,藍色的線就是相較於平均來說,地震增加或減少的量,因此在隨著時間的變化上面,有相當高的相似性。

透過美國學者的論文,專家解釋這樣的說法也只是一種觀察,並不能算是預測。郭俊翔表示地震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以及太多的不同的訊號混疊在測量到的資料裡面,所以科學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才能做到真的精準的地震預測。

畢竟就算有GPS等技術,知道板塊的移動,也很難確切預測地震。郭俊翔表示會變形不代表很快就會破裂,很難知道到底什麼時候會破裂,然後從什麼地方破裂,或者是破裂的大小是多少。

而在台灣,中央大學太空所教授研發出先進電離層探測儀,發現地震和震央上空離子濃度的關係。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劉正彥表示「電漿對電的變化就比較敏感,大地震板塊一擠壓的時候,如果有電的產生,這訊號如果送到太空裡面,電漿就會感應到從地面上來的這些東西。」
 

但是這樣的研究資料目前只用在科學研究,若是未來要實際應用在監測上,還必須投入時間和人力再經過測試和分析。中央大學太空所所長趙吉光表示在電漿測試的時候,一開始訊號也不是這麼明顯,經過調整後比較正常,但在真空狀態下發現,在高溫或低溫之下還是有些狀況。

人類投入時間和力氣鑽研地震預測的可能性,目的就是提早防範避免地震造成過大傷害,但在科學家研究出成果前,能做的防備措施最好還是一件都別少。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地震#預測#防備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163

0.0620

0.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