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告別青年低薪 盤點薪資緊箍咒


發佈時間:2018/02/05 12:33
最後更新時間:2018/02/05 12:33
圖/TVBS
圖/TVBS

2018年開春在PTT(批踢踢實業坊)上一篇文章中提到:「我是八年級頭段班,沒見過台灣經濟起飛是什麼樣子,出社會領份吃不飽也餓不死的薪水...有時候覺得人生沒什麼意義。」

這篇引起網友熱烈討論的文章,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部分新生代的困窘與茫然。1990年、民國80年前後出生的他們,啣著滑鼠出生,但卻身處台灣平均實質薪資倒退17年,淪為吃不飽、餓不死的「低薪世代」,有人自嘲是生錯時代的「厭世代」,是對前景不悲觀,但也無法樂觀的一群年輕人。

 

「對未來非常充滿不確定性、擔心沒有翻身的機會,是低薪世代的共同焦慮與不滿」,經濟學者楊家彥做了這樣註解,而且他認為,這股憤怒已成為台灣社會的暗流,青年的因應方法除了常態性的衝撞傳統框架外,就是「往外走」,連新創公司都選擇在境外註冊,找尋一點點機會。


不鬆綁物價 只會卡死薪資

 
「全面控制成本就像緊箍咒綁住薪資」,楊家彥分析,除了全球化的因素外,台灣以出口為主的製造業結構及經濟發展模式讓低薪的情形更惡化,台灣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雖然不如新加坡、南韓、香港等競爭對手,但以購買力平價指數(PPP)換算後,台灣人可支配所得相對提高,甚至和日本差不多。

他說,台灣的水價、電價、油價,甚至連學費、醫療費都透過不同方式全面控制,如教育部一直不准漲學費,教授薪資沒有競爭力,人才外流情形就會更嚴重,「不鬆綁物價,只會卡死薪資」。

換句話說,台灣的科技發展與金融實力在全球名列前茅,在世界競爭力排名上也有不錯表現,但薪資水準卻倒退回17年前,生活成本低,不僅貧富差距日漸擴大,近年來台灣的GDP雖然幾乎年年成長,但GDP中拿來支付勞工的薪資比重卻逐年下滑,勞工分不到企業所創造的利潤。


獲利M型化 利潤集中龍頭企業

根據主計總處公布的國民所得統計資料,1990年代,台灣受僱人員報酬占GDP的比重,尚在5成以上,但到了2016年,台灣受僱人員報酬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滑落至43.81%,與2014年並列歷史次低。也因此,社會各界將矛頭指向企業主,認為這些「慣老闆」把錢全收到自己口袋,是導致台灣薪資長期不振的元凶。

「產業結構改變,是導致GDP分配比重改變很重要的關鍵」,主計總處官員表示,在70、80年代,台灣以勞力密集的紡織、加工業為主,後來轉移到資通訊、半導體等資本密集性產業,「雖然獲利高,但也伴隨著更高的資本投入」,要保有不墜的競爭力,企業必須再投資,能分配給勞工的利潤自然減少。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台灣GDP雖然持續成長,但並不是所有企業都「雨露均霑」,獲利同步增加,主計總處官員說,在政府剛推動「兩兆雙星」政策的時代,台灣兩大半導體廠台積電與聯電的獲利能力,可說是並駕齊驅,但現在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這也代表台灣企業的獲利能力「M型化」,指標龍頭企業獲利傲人,但部分企業可能慘澹經營,尤其台灣中小企業占比達98%以上,多數屬於小本經營、低利潤的公司,要求所有企業全面加薪,其實有相當大的難度,「低薪世代」踏進職場時正處於產業結構轉型的當口,自然成為薪資停滯的犧牲者。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更直指問題核心,認為服務業已經占台灣GDP近7成,且有6成就業人口在服務業,但這6成中卻只有10%在高階服務業,其他的50%都在中低階服務業,薪資當然很難提升。

而台灣出口是以製造業為主,他說,要馬上扭轉以製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不太可能,但鬆綁法規「可操之在我」,政府只要引導發展高階服務業,並透過教育等配套方式推動,提供「貼著基本工資走的企業」調薪的誘因,青年低薪問題就可緩步解決。


環境惡化 企業主自掃門前雪

 
不過,紅色供應鏈崛起,台商的機會變少,整體經營環境惡化,加上近年來企業經營成本提高,也是企業想為員工加薪卻「有心無力」的因素。台灣第一家傳產的B型企業、嘉澎塑膠執行副總經理王政彥就表示,早期台灣半導體產業在亞洲「一枝獨秀」,但去年韓國半導體業產值首度超越台灣,同時也面臨中國在後追趕壓力,價格處於劣勢。

「政府推新南向政策,但像現在很多外銷的客戶去東南亞,都還是要被課高關稅,根本沒辦法跟中國競爭」,王政彥坦言,台灣業者經營得非常辛苦,但感受不到政府有提供什麼援助,「對政府,我們早已不期不待、不受傷害」。

因此,王政彥認為,在經營風險都由企業主承擔的情況下,他們往往吝於付出,寧願把錢留在自己身上,這是「人性的問題」。

此外,台灣多數企業都面臨接班問題,永續經營意願低,連帶影響對待員工的方式。根據台灣董事學會2014年發布的「華人家族企業現況報告」指出,台灣家族企業有62%仍是第一代掌權,而企業領導人平均年齡,是兩岸三地家族企業中最高。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執行長李淳表示,當第一代企業主有接班傳承困擾,就無心思考未來經營,這也凸顯台灣中小企業平均壽命逐步降低的情況,「沒有永續經營動機,當然也不會想要分潤給員工」,當企業越來越不把員工當資產,員工能獲得的報酬就越少,青年低薪一部分也反映了當前企業短視近利、自掃門前雪的結果。


結構改變 青年固定薪資比例降

所得結構的改變也是低薪成因之一,王政彥表示,聘用一名全職員工,需負擔勞保、勞退提撥等費用,「我給員工4萬元的薪水,但加上其他稅費,實際負擔的人力成本遠高於4萬元」。因此大多數的企業主吝於加薪,改採發放獎金的方式降低成本,讓薪資組合更具彈性。

從主計總處最新的數據也可看出端倪,去年受僱員工總報酬中,經常性薪資占68.8%,為歷年最低;非經常性薪資(包括加班費與非按月發放的工作、績效、三節及全勤獎金等)占17.4%,為歷年最高。

探究薪資停滯的成因錯綜複雜,從國際競爭力、產業結構到物價政策等各個環節都有,要解決沉痾非一朝一夕可以達到,但卻是當務之急,因為低薪造成留在國內年輕人沒有樂觀的本錢,優秀的年輕人出走找尋機會,造成人才外流,逐步侵蝕台灣產業發展根基。(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青年#低薪#薪資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098

0.0581

0.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