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水上鄉外來種沙氏變色蜥的數量已難全面根除,恐會排擠台灣特有種斯文豪氏攀蜥生存空間,監測沙蜥多年的學者莊孟憲建議,大族群以避免擴散為目標,小族群根除為主。
南非籍美語老師海瑞於民國89年9月間在嘉義縣水上鄉採集記錄到二雄、一雌沙氏變色蜥,引起政府高度重視,不僅委託專家學者監測調查,還持續進行移除計畫,直到104年,估計水上鄉三界埔地區的沙氏變色蜥族群數量約為268萬多隻。
真理大學環境教育暨生態保育研究推廣中心保育組長莊孟憲表示,三界埔地區沙氏變色蜥增加的數量,全面根除似乎不太可能,且已入侵嘉義市王田里,在嘉義公園、嘉義市大同國小都有發現,另在嘉義縣六腳鄉頂頭厝等地也有出沒。
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委託專家學者對「嘉義縣及周遭地區沙氏變色蜥族群監測調查」,據真理大學環境教育暨生態保育研究推廣中心於105年的成果報告,斯文豪氏攀蜥與沙氏變色蜥皆會捕食膜翅目等昆蟲,外來種沙蜥族群數量持續增加,不僅會發生資源競爭狀況,恐會造成斯文豪氏攀蜥的排擠效應。
莊孟憲指出,沙氏變色蜥偏好捕食蜘蛛,是否會造成蜘蛛數量的減少?或者整體生物鏈的變化?需與農業研究單位合作,才能進一步釐清生態的變化。
莊孟憲表示,沙氏變色蜥目前族群數量要完全根除,需投入大量人力和經費,因此,避免現有族群擴散是移除以外的另一個重要課題;大族群以水上鄉三界埔地區的數量,已難全面根除,應以防堵為主。
莊孟憲說,沙氏變色蜥生存環境與人類密切且重疊,容易因移植盆栽、農產品運輸等因素,而產生擴散的可能,因此,一旦苗圃、果園、住家等範圍若確定有沙氏變色蜥分布,在輸出苗木或載送農產品時,應多注意沙氏變色蜥是否夾帶其中。
莊孟憲認為,若是區域發現小族群沙氏變色蜥,應以根除為目標;嘉義縣蒜頭糖廠於2013年發現沙氏變色蜥透過盆栽移植入侵,當年立即移除捕抓,後續監測兩年,已無發現蹤跡。
莊孟憲表示,監測團隊認為未來宜將沙氏變色蜥議題擴大,強化民眾認知與教育,讓政府單位、民眾、各級學校和社會團體成為防治沙氏變色蜥的夥伴。
嘉義市大同國小操場周邊因發現沙氏變色蜥出沒,莊孟憲會同保育中心專員劉芳如,以及嘉義林區管理處森林志工前往學校宣導,講解沙氏變色蜥生物習性與辨識、危害與威脅、避免擴散方法,以及防治方式。
莊孟憲強調,沙氏變色蜥出現大族群範圍區域,若難全面移除,應著重在「留在原地」策略,先發現的小族群,在未蔓延前先移除,才能有效根除。
他指出,面對外來入侵生物問題,關鍵在於政府與民間須上下一心,且持之以恆,透過教育宣導與推廣,讓民眾成為生物保育協助者;民眾不要把責任丟給政府單位、利用公帑解決問題,應重視生物多樣性的威脅,全民一起把關、面對。(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