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今天主持中央災害防救委員會議表示,防災降雨雷達建置完成後,可增加低空即時監測涵蓋率,提升豪大雨監測能力,有助改進極短期定量降雨預報。
行政院發布新聞稿表示,今天召開「中央災害防救委員會第33次會議」,由施俊吉主持。施俊吉在會中表示,隨著氣候變異,災害防救工作挑戰更勝以往,各部會防救災人員應秉持「做實事」的精神,持續做好各項防救災作為,減少人民生命財產損失。
施俊吉指出,10月中旬豪雨,造成部分地區的災情。他說,雖然天災發生難以避免,但在中央各部會及地方政府的努力下,能在最短時間內將水電等基礎設施復原,使民眾恢復正常生活,將災害損失及人命傷亡降至最低,他對此表達肯定。
針對交通部會中報告防災降雨雷達建置進度,施俊吉表示,防災降雨雷達建置完成後,可增加低空即時監測涵蓋率,提升劇烈天氣伴隨的豪大雨監測能力,「對改進極短期定量降雨預報非常重要」。他說,目前南部雷達已正式啟用。
關於雲林及宜蘭降雨雷達預定地仍有部分民眾有疑慮,施俊吉指示,請中央氣象局向地方政府充分說明雷達完成後對防災預警的效益,並請地方政府共同協助溝通,爭取民意支持。
新聞稿指出,交通部表示,5部防災降雨雷達分別建置於北、中、南3個都會區及雲嘉南、宜蘭2個低窪地區。防災降雨雷達能監測75公里範圍內的降雨,取得每2分鐘、解析度250公尺的降雨估計數位網格資料,能以較精準的降雨資訊,提升整體災害防救效率及災防預警能力。
另外,有關老舊公私有建築物耐震能力提升的問題,施俊吉強調,老舊公私有建物的耐震補強,是有效的減災措施,可於強震時大幅減少人命傷亡,應持續推動。
他說,老舊「公有」建築物的耐震補強,已有初步基礎,但補強工程的完成率僅有60.5%。行政院今年7月10日已核定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城鄉建設-公共服務據點整備-公有危險建築補強重建」,請內政部組成專案小組加強督導、協調,落實推動。
施俊吉說,有關老舊「私有」建築物的耐震補強,未來應將優先重點放於「私有特定用途供公眾使用」的建築物,如醫院、社福機構、電影院、百貨公司等民眾群聚處所為主。他說,因涉及民眾生命安全,民眾有知的權利,應該朝私有供公用使用建築物耐震能力資訊揭露等機制方向規劃,以保障民眾於公共場所的安全。(中央社)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