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老鷹想飛》在2015年11月上映,喚起了社會保育老鷹的意識,2年過去了,現在情況又是如何呢?為了避免麻雀、老鼠誤食有劇毒農藥的紅豆,間接導致獵食的老鷹死亡,屏東的友善紅豆種植面積逐年擴大,民眾接受度也越來越高。另外,現在農田邊也架起「貓頭鷹巢箱」和「黑翅鳶棲架」,借重生態制衡的力量撲滅老鼠,希望少用農藥,間接增加老鷹存活率。
二期稻作剛收成,又到了紅豆播種時期,屏東農民近幾年種植友善老鷹紅豆,因為不灑落葉劑而且不毒鳥,市場接受度逐年提高,帶動種植面積從2015年40公頃增加到去年90公頃,再到今年130公頃。
100度高溫來回攪拌至少30分鐘,送進食品廠的友善老鷹紅豆能做成各種加工品,製程首度曝光。
食品廠廠長詹鎮安:「前一天的部分我們會先那個,紅豆的那個豆子啊會經過篩選,泡一天泡完之後隔天才會做烹煮的一個作業。」
每一顆紅豆蒸煮到軟爛黏稠依舊粒粒分明,起鍋後秤重再冷卻,做成的紅豆餡口感綿密。
熟成後的麵糊變身熱騰騰的鬆餅,經過急速降溫擠上紅豆餡,銅鑼燒大功告成,零售通路業者向農民契作友善老鷹紅豆,光賣銅鑼燒去年就創下4700萬業績。
連鎖超市商品部課長賴宏林:「第一年的話我們只契作了25公頃那他生產的那個數量大概是37.5公噸的紅豆,那因為其實整個商品的話銷售得非常好,所以我們在去年的時候有跟他加碼契作。」
基隆港邊早期有魚市場流出來的內臟,食物來源豐富讓老鷹聚集的景象成為觀光特色,不過由於旭川河長期注入家庭和市場汙水,惡臭難聞,因此基隆市多年前啟用橡皮壩截流,但部分人士擔心這將導致老鷹食物缺乏。
基隆文史生態學者陳世一:當它橡皮壩升起來的時候,那些東西(禽畜內臟)會在壩的裡面,待得時間就很久然後很久的話,有一些東西的話會沉下去,如果有穩定的食物其實每天中午都可以吸引很多的人來觀看老鷹,而且也可以從事生態教育。」
文史工作者陳世一認為,人類和老鷹分享食物有助於保育工作,該怎麼進行還需要官方與民間共同討論。
基隆文史生態學者陳世一:「它的有機物出來的時候不只是老鷹需要,魚也需要烏魚也需要,很多海洋生物也需要,所以它是自然循環的一部分,並不是說那個人類刻意製造的那個,必須要適量而不是無限制的那個,就是遊戲規則是由大家一起來討論。」
該不該餵老鷹,始終有爭議,為了研究可行性,基隆市野鳥學會和保育人士曾進行觀察計畫。
用不透水的帆布打造餵食池,避免污染基隆港,食物供給也定時定量,經過幾個月的研究調查,專家認為餵食需要周延配套。
基隆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沈錦豐:「這個(餵食計畫)內容包括提供食物,然後觀察牠行為觀察牠數量,觀察牠的繁殖補充率,然後搭配環境教育跟問卷,結果呢結論是什麼,就是食物沒有減少老鷹的數量是增加,你餵食到後來牠會養成依賴,甚至回頭來會攻擊你,這個在台灣已經很多例子了,所以我們當然是不贊成這樣做啦!」
與其討論餵食,基隆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沈錦豐認為,從保護棲息環境下手還比較重要。
基隆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沈錦豐:「退潮的時候河水才會流進基隆港,所以食物是那時候帶進來的,那你有時候可以看到漲潮的時候牠還是會在這個地方,因為他們(基隆港)等於是牠的一個社交場所,牠可以在這邊同伴互相玩耍,然後撿一些東西,如果有食物就去撿上來,不是很單純的就是,只是單純來基隆港吃東西。」
專家提醒,老鷹在基隆港邊的數量變多不代表保育有成,這項搶救工作仍是條漫漫長路。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