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王大閎40年前自宅 現代主義建築重現

記者 凃鴻恩 / 攝影 廖廣賓 謝賢熺 林亞男 報導
發佈時間:2017/07/14 16:55
最後更新時間:2017/09/22 22:28

消失40多年的建築大師王大閎建國南路住宅,近日重現在台北市立美術館附近,這棟現代主義融合蘇州庭園風格的經典小屋,由台北市政府出地,民間募資2500萬元,經過兩年復刻,立即成為建築界朝聖的新地標。


 

2017年7月適逢王大閎百歲生日,文化部長和建築界入士,在王大閎復刻自宅前留影,這片高大紅磚牆,對比黑色大門銅色門把,美的令人驚歎。

銘傳建築系副教授梁銘剛:「非常中國式的門,第一個是它狹長的比例,第二個是它開門的方式,第三個就是叩門的方式,把手可以叩叩叩。」

對開門做在牆面偏左側,不是正中央,類似北方四合院的設計,沿著小石子路徑,來到玄關也做在側面。
 

銘傳建築系副教授梁銘剛:「我的身高是175公分,那這個門幾乎,雖然不到我的2倍,但是也有3米的高度,所以這個門的尺度,可以看出這個建築師的胸懷。」

地板都是2英呎乘以2英呎的方格,走到大廳落地窗門框,用上下軸承支撐,共有14個窗格,門外有2根柱子,比例上是中國式的空間。

銘傳建築系副教授梁銘剛:「這個是在手的高度,我今天要推門出去,我手可以不碰到玻璃。」

王大閎留學英國劍橋和美國哈佛大學,後來受到德國建築巨擘密斯影響,他回台後在1953年蓋了這棟自宅,密斯的極簡主義去除所有裝飾,使用鋼和玻璃做大量生產,王大閎在台灣自行因地制宜做了調整。

元智建築設計系教授阮慶岳:「所以他是把一個現代主義,在歐洲的鋼跟玻璃,轉成紅磚跟混凝土,這個材料上這樣的轉彎,他就是因地制宜轉到台灣,相對於第一世界來講,基本上是落後的。」

室內沒有吊燈,由立燈投射天花板反光,紅白黑3色單純的協調合一,紅色單人床旁有超大月洞窗,窗外綠竹扶疏,甚有中國文人庭園的美感。

王大閎長子王守正建築師:「父親很喜歡竹子被風吹,那種沙沙的聲音,我想這就是他蘇州生活的回味吧,(小時候)我們會坐在上面看書。」
 

銘傳建築系副教授梁銘剛:「太陽出來之後,陽光直接從月洞窗照進來,所以就告王大閎先生該起床了。」

浴室頭頂開洞直引天然光,與天呼應,走出室外到庭院歇息可坐於水池邊或石椅上,王大閎的第一棟自宅,室內26坪占地130坪,舊址早已不復存在,這棟是復刻版,1960年代大師把自宅賣給外國宣教士,1970年代又被轉賣建商拆除蓋公寓。

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郭肇立:「當初我們重建這房子時,我們沒有任何資料,只有幾張照片,一張雜誌上很簡單看過的平面圖,所以我們必須做訪談,深入訪談。」

王大閎學會理事長華宜昌:「他(王大閎)現在成了大陸建築界,崇拜的偶像,為什麼?因為大陸缺少了現代建築的過程。」

夕陽在樹影間微移,飛機穿越竹林間的窗影,50年如飛而去,重建復刻的王大閎自宅,喚起我們失去的經典,蘇州庭園融合現代主義建築,那份簡約、含蓄、實用和自然,提醒著我們重新檢視建築的內涵。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文創起飛接軌國際

#建築#大師#王大閎#藝文潮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109

0.0533

0.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