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空氣品質根據環保署空管處的統計,是逐年小幅度改善,行政院長林全提出方案,要在2019年底降低18.2%的PM2.5,但是隨著越來越多證據,證實PM2.5對人體的健康威脅,可讓人們等不了那麼久。不少人選擇出門就戴口罩希望自保,但是這口罩是戴效果還是戴心安的?在國家標準出爐前可需要自己先把關。
天空一片灰濛濛,不過比起陰雨天,最讓人擔心的是看不到的物質,台灣空氣中細懸浮微粒2017年一到二月,比起去年同期小幅進步。
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以前過去我們沒有測到的地方,開始測了以後它的空氣品質是非常地不好,沒有什麼風的時候,那個地方是最容易PM2.5紫爆的地方。」
行政院長林全宣布對抗空污,預計2019年底PM2.5要減少18.2%,紅色警戒日也要從每天997處降到528處。
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最大的一個缺陷就是,沒有對最大的空氣汙染源做管制,這裡面就是燃煤火力發電廠、林口火力發電廠開始,這種燃煤電廠重新發電以後,事實上從桃園到台北就開始看到一些惡化的情形。」
只是現在才2017年,在政策成真之前人們的健康等得及嗎?不少人選擇用空氣清淨機、也有人出門趕緊戴口罩,這效果當然不能憑感覺判斷。
TVBS記者周玲秀:「記者現在手上有3個口罩,包括一般市售的花紋口罩、活性炭口罩還有醫療用口罩,我們現在就要透過這一台檢測儀器,來看看這些口罩阻擋空氣中細懸浮微粒的效果如何。」
經過簡易檢測發現,醫療用口罩阻隔細懸浮微粒的比例約63%、花紋口罩則是69%、活性炭口罩效果最差只有55%,不過還要考慮呼吸阻力。
勞動部勞安所主任陳春萬:「像這一款口罩的話大概是12.8,阻力稍微大一點點,當然品質更高的,例如像N95的話品質很好,阻力就會小一點點,那這種醫療用口罩的話,你戴起來70%的空氣是從旁邊進來的。」
N95則是阻隔效果達到99.2%、呼吸阻力也只有4.4,但卻比一般口罩悶,就是因為一般口罩密合度不足,或是戴法不正確讓效果大受影響。
勞動部勞安所主任陳春萬:「沒有把它攤開鼻樑那個地方也沒有壓,這個是一個看起來的話,我們就知道空氣一定是從旁邊跑進去了,打個結之後的話它就綁得更緊了,因為它綁得更緊所以戴的效果一定更好!」
這一間生產線是生產立體口罩,加上平面口罩整間工廠,1個月大概可以生產1500萬個口罩。
口罩業者陳勇志:「第一層是印刷的這一層,然後進來之後再帶到過濾層,然後過濾層開始會有兩邊的耳帶,彈性布耳帶會進來。」
面對PM2.5威脅人們健康,腦筋動得快的業者早早送驗自家產品,不過現階段沒有國家標準,依照衛福部規定一樣不能標註在包裝。
口罩業者陳勇志:「又不能標示然後法案又還沒通過,所以這個時間點非常尷尬。」
業者積極準備研發,期待相關法規與檢驗方法一出爐,就能盡快落實生產。
口罩業者陳勇志:「讓消費者戴起來,其實是跟醫療口罩跟傳統口罩沒有太大差異,但是在洩漏率上我們也做了更好的防護,也別於醫療口罩比較容易側漏。」
產學界都呼籲政府,盡快訂出相關標準與檢驗方法,讓消費者不再憑猜測,而是有挑選依據,面對威脅健康的霾害好歹能多少自保。
更多優質新聞,都在TVBS新聞APP!立刻下載再賺1200元!活動詳情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