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傳媒報導】從25歲參與侯孝賢監製的國片《少年吔,安啦!》編曲開始,李欣芸似乎就註定了這一生要奉獻給台灣樂壇最冷門、被認定成本最難回收的電影配樂領域。
50歲的她,是台灣目前唯一獲金馬獎、金曲獎雙金肯定的女編曲作曲家,也是至今國內對電影配樂投入最深的台灣女音樂人。自稱著了音樂的魔,明知配樂是個賠錢貨,仍自願拿出千萬元積蓄,灌溉這片不毛之地。
3月19日,李欣芸將和高雄市立交響樂團在國家音樂廳舉辦「心情電影院」音樂會,她帶著不服輸的微笑說:「即使台灣不重視配樂,我仍想證明台灣也能做出媲美國外的音樂水準。」
運列車倏地駛進市政府站,琴音流轉:每小節5拍,4分音符為架構,緩和明亮的旋律像個溫柔女子,安撫了匆忙的旅人。這首台北捷運板南線的進站音樂出自李欣芸之手,她是台灣少數的女性電影配樂工作者之一,最近她將這首30秒的曲子,重新譜成3分38秒的交響樂〈台北行板〉,在「保加利亞國家廣播交響樂團」的演奏下變得澎湃激昂。
李欣芸是台北長大的高雄人,7歲學鋼琴、11歲拉大提琴,國一念光仁音樂班住校,每天清晨6點就得起床練琴。古典的底,卻藏著叛逆因子,她把3分之2的練琴時間都拿來創作、玩比賽、搞四重奏。念東吳音樂系時,她以創作〈隔夜茶〉拿下第四屆大學城全國大專歌謠創作比賽第一名,開啟地下樂團的奇異旅程。
1991年,從音樂系畢業的李欣芸與林暐哲、李守信、金木義則組成「BABOO」樂團,隔年她首次配樂的國片《少年吔,安啦!》,就入圍29屆金馬獎最佳電影配樂。1999年由柏克萊音樂學院進修回國後,前後共為25部電影配樂,拿下一座金馬、兩座金曲,是台灣難得跨界流行及古典的女性音樂人。
在台灣電影配樂耕耘多年,始終墾不出一片林,反而越栽越乏,李欣芸的平衡之道,就是一邊被缺錢的國片預算壓低製作費,一邊接流行音樂的案子維生,但還有更讓她心酸的事。
她說,好萊塢電影重視配樂,會花5%的整體預算,找管弦樂團演奏,國片經費卻相對低廉,多選用電腦混音,更遑論出版電影原聲帶,「就算有大手筆的國片,配樂機會也不見得留給台灣人。」例如3億元打造的《KANO》,由日本大師佐藤直紀配樂,9千萬元拍攝的紀錄片《看見台灣》,則找新加坡音樂人何國傑,這讓李欣芸很不服氣。
她於是向文化部申請補助,自己對等投資,一共籌了1300萬元,從歷年電影配樂挑選出12首,如《雙瞳》《深海》《海上情書》《練習曲》《軍中樂園》等,加上10首創作,集結成電影原聲帶精選輯《心情電影院》。她一度想找台灣「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簡稱NSO)合作,詢價得知一天演奏費用高達一百萬元,還得自尋容納百人的錄音室、搞定硬體設備,經費驚人…【點我看更多詳細內容】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